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财政金融   2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塑激励约束均衡,增进国有企业经营者价值创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博弈论方法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分析,探索现代国有企业新的激励、约束均衡,促使经营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明忠 《金融论坛》2004,9(11):26-31
我国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行为还远没有达到最优化.为此,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既注意克服数量盲目扩张、人才囤积的倾向,又要注意克服无视人才需求,放任人才流失的倾向;要建立有利于员工敬业精神、开拓精神形成以及智慧发挥的制度;要以有效制度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努力优化市场结构,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从商业银行外部注入新的制度需求,并形成新的制度供给的推动力.通过以上努力,力求达到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行为博弈均衡、数量均衡、结构均衡和制度均衡,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准备人力资源条件.  相似文献
3.
后金融危机时代会计价值观之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价值观是一种利益相关方进行博弈的砝码,而我们确立科学会计价值观的目标就是寻找形成博弈均衡的态势。推倒"公允价值",回归"历史成本",是一种退步;废弃"权责发生",重拾"收付实现",不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4.
国有资产流失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博弈论视角分析,国有资产流失,是不同经济主体间利益冲突的一种博弈行为结果。从博弈扩展模型分析,表现为信息不对称下委托—代理双方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在消极心态下的非合作行为,以及代理方利用权力,在积极心态下追求最大利益的违规行为与委托方监督管理间的博弈均衡。应从激励机制、风险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配置机制等方面阻止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5.
会计博弈均衡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昌 《现代会计》2006,(2):12-15
一、博弈论思想与纳什均衡(一)博弈论思想 博弈论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逐渐进入应用经济理论和管理学研究的视野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因为以博弈为基础的经济分析方法更接近于经济系统的本质。博弈论最为重要的是为经济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和框架。  相似文献
6.
信用衍生品是商业银行转移信用风险的重要风险管理工具,但在信用风险转移过程中易导致商业银行弱化贷款审查监督力度,形成道德风险. 通过构建商业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与商业银行道德风险行为间的博弈均衡状态以及影响该状态的因素,建议监管机构应加大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行为的惩罚力度,并视商业银行道德风险行为产生超额收益的大小合理调整其监管频次.  相似文献
7.
葛永盛  童盼 《金融研究》2012,(4):183-194
融资难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是摆在广大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关系专用性投资的视角,考察了中小企业对融资关系的处理以及融资契约的安排,通过数学建模检验了静态博弈的非效率性,以及动态博弈下不同融资模式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的参与约束条件,进而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黎冬 《中国外资》2011,(21):25-26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在整个预算管理活动中预算的编制又是基础和核心。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活动,其次,分析企业财务预算编制的博弈活动,并对如何最大化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实现三者间的博弈均衡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股市的整体表现是众多市场主体间博弈互动的结果.本文以作为股市最终供求主体的股民和上市公司间的博弈为着眼点,通过静态与演化动态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在不同监管情况下,股市中投机性状况作为博弈均衡结果出现的条件,各均衡结果如何随时间推进和制度完善而演化.结论表明,在不同监管完备程度下,股民的投机性与上市公司的投机性相互影响,而是否会形成整体层面的投机性均衡以及这种均衡如何演化,则与初始状态和监管完备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重大转型,正在步入消费主导的时代,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显然是一个迫切而又关键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构造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及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维护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