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非寿险市场的承保周期研究及在中国的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承保周期是非寿险市场特有的现象,突出表现为承保利润的周期性变化。本文分析了承保周期现象的一般特征及原因,并收集了22年的相关年度数据,用二阶自回归模型来检验国内是否存在承保周期现象。研究表明,我国非寿险市场的承保周期规律尚未显露;在主要险种中,机动车辆保险的承保周期约为6年,目前车险市场承保能力仍然不足,存在较大的利润空间。 相似文献
2.
机动车辆保险承保周期的回归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构造一个包含多个变量的回归模型来检验各种因素对保费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滞后损失率和滞后保费增长率对当期保费增长影响非常显著;滞后损失增长率对当期保费增长率影响不显著;在我国机动车辆保险中,宏观经济因素包括利率和GDP对保费增长率的影响很小.因此,我国机动车辆保险承保周期存在原因较为符合承保能力限制假说.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对我国财产保险的承保周期进行研究,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用Hodrick-Prescott滤波方法对我国货物运输保险、家庭财产保险、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信用保证保险、责任保险以及总体财产保险的承保周期进行测量;第二,结合面板回归(个体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向量自回归和脉冲响应函数对30个省区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承保赔付率受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人均GDP、财产险公司资产长短期影响方向基本相同,且受自身市场冲击的影响,证明了理性预期的制度因素假说、非理性损失外推假说、外部影响因素的宏观经济影响及承保力约束模型。相比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省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区抵抗风险能力与市场恢复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5.
对车险承保周期的研究,传统上是从“价”的角度着手,以单位价格(保费/赔付额)和承保利润率为指标,来考察承保周期的波动特征。然而,我国车险市场中存在两个特殊的局限条件:费率管制和市场准入限制。费率管制的存在,使保费收入不能反映车险业务的真实情况,从而以保费为基础的传统研究指标也不能用于对我国车险市场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转换分析的角度,从“量”入手,以赔付额来描述车险市场的承保周期。研究发现,我国车险市场存在承保周期,周期平均长度为533年,并且市场准入限制是影响车险承保周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7.
与经济周期类似,保险业经营波动也呈现一定周期性。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后认为,国外注重研究“承保周期”,主要集中在解释其产生原因,验证其在各国保险业的存在性;国内学者则在验证非寿险市场承保周期存在性的基础上,开始分析经济周期对保险市场波动的影响。总体而言,对保险业周期性波动的“整体性研究”较多,欠缺“结构性研究”。此外,在保险逆周期监管研究方面,现有文献侧重逆周期监管的必要性研究和监管措施研究,尚未对逆周期监管的两个难点有所突破。未来我们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探索:研究重点应侧重“保险周期”而非“承保周期”;分析保险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差异和结构性差异;加强逆周期监管的“预见性”和“适度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保险周期与承保周期的不同含义,利用1985~2012年的样本数据,本文利用CF滤波法计算了非寿险三大险种的保险周期与承保周期,并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比较了影响不同险种保险周期与承保周期的不同因素。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险种的保险周期基本一致,都为4至8年左右,也基本同时达到波峰或波谷;不同险种保险周期的影响因素也基本相同,主要受GDP、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险种的承保周期具有很大的差异,不但承保周期的长度差异很大,而且也并非同时达到波峰或波谷;不同险种承保周期的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其中机动车辆保险的承保周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其他险种则除受赔款支出影响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保险监管部门的逆周期监管应以承保周期为主要对象,并根据不同险种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
产险市场具有周期性,表现为"硬"市场与"软"市场的交替出现.这种周期性反映在保险价格、承保利润的变化上,保险价格变化与周期性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基于承保周期是保险定价行为所引发的假设出发,本文列举当前六个保险定价模型,对模型中所暗含的周期性因素进行比较,考察模型中所隐含的长期与短期因素影响作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