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9篇 |
完全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114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78篇 |
2012年 | 130篇 |
2011年 | 95篇 |
2010年 | 76篇 |
2009年 | 106篇 |
2008年 | 123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94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6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0
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公司透明度作为衡量公司治理效率的标志 ,并为提高企业透明度做出了种种努力。中国同样面临提高公司透明度的问题 ,然而截至目前 ,国内并没有关于企业透明度与公司治理机制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以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作为公司透明度的替代变量 ,分析了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2003至2005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和二阶段回归方法,对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上市公司的治理,其持股比例与公司治理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公司治理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地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3.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路径与有限合伙制度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私募基金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于发展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受制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私募基金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曲折的发展路径,修订后的《合伙企业法》确立的有限合伙企业制度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制度供给与法律支持,其制度设计的优势明显,但配套制度措施的出台是这部法律真正得以实施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解读企业信息需求——基于机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探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这是一项关于新的信息环境和制度背景下 ,企业信息的关键使用者———机构投资者信息需求的最新研究。本研究对中国机构投资者使用公司报告的主要目的、投资决策模式、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信息需求偏好以及他们对公司报告质量的评价等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表明 :目前中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与其投资决策模式尚未能够有效耦合 ;因特网已成为机构投资者获取更为广泛丰富的公司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 ,但是 ,公司网站披露信息的质量存在缺陷 ;在法定年报中 ,财务信息仍是机构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机构投资者对简明财务信息有明显偏好 ,对“年报补丁”非常反感 ;目前的财务报告并不存在明显信息冗余 ,相反 ,存在披露不足 ,机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与公司报告实务之间仍存在巨大期望差距。本文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定向增发对象对发行定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发行对象将实行定向增发的公司分为三组:完全向大股东的发行、向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的发行和完全向机构投资者的发行.通过对比三组之间的发行相对价格,发现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显著提高了发行价格.而完全向大股东进行定向增发的发行相对价格最低,这可能损害了其他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银监会《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的出台,使各商业银行有望通过发行次级定期债务拓宽资本筹措渠道,增强资本实力,这将有助于缓解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实力不足、资本补充渠道单一的状况。通知发出后,兴业银行即于2003年12月底发行了总额为30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定期债务,使资本金比例达到 相似文献
7.
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实证研究了2001—2004年间中国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制度背景下,现金股利政策的两种理论观点——“自由现金流假说“和“利益输送假说“以及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呈现的“恶意派现“现象,实证检验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发挥治理、监督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在2001—2004年间,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每股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显著地高于非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显著地高于不发放现金股利公司,公司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成为投资者构建投资组合的重要标准;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不会对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产生影响,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近年来出现的“恶意派现“现象,机构投资者发挥了其监督治理职能,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发生“恶意派现“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8.
机构投资者、知情人交易和市场效率——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证证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1年之后,我国机构投资者正经历着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针对之前屡屡发生的违规行为,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根据Grossman与Stiglitz(1980)等研究提出的信息经济学理论,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更直接的体现为通过知情人交易向市场传递信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考察机构投资者交易对股价中公司特有信息含量的影响,从信息的角度对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检验。在控制了内生性、噪音等因素影响之后,实证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交易确实增加了股价中的公司特有信息含量,提高了市场的效率。本文加深了对我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理解和认识,从更直接的角度验证了引入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监管者正确导向了机构投资者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建立和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不仅是要求资本市场在总量规模上有大的发展,更需要能够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资本市场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 相似文献
10.
管理层收购融资机制的国内外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管理层收购,又称MBO,即Management Buy-outs,译成中文是"管理者收购"或"经理层收购"、"经理层融资收购",是杠杆收购之一,在七八十年代流行于资本市场相对成熟的欧美国家.所谓管理层收购,即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