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情况,房地产价格与证券市场持续高涨,物价指数快速走高,这一系列经济现象都与"流动性过剩"有密切关系,其导致的资产价格膨胀等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因此,有必要仔细剖析流动性过剩深层次影响,寻找抑制流动性过剩的有效对策,综合运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加息等工具来缓冲流动性过剩,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疏导流动性,并最终根治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2009年1月到10月的主要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进行分析,预计未来中国的经济将继续回暖。从前十个月的经济数据可知,目前经济处于流动性过剩,但国家为了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的基础,将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数据分析显示通缩压力进一步减轻,通胀预期将进一步增强。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政府、企业和居民应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流动性再贷款、金融稳定再贷款和政策性金融再贷款三类主要央行再贷款的操作效应,认为未来央行流动性再贷款应该向再贴现转变,金融稳定再贷款应该谨慎发放,央行再贷款应该淡出政策性金融领域。 相似文献
4.
5.
6.
针对中国日益明显的通货膨胀趋势,中国人民银行自2006年4月开始通过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利率等货币工具拉开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大幕。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存款、信贷、资金等业务以及银行收入、资产质量的影响利弊共存,商业银行应正确应对,做好相应的准备。近期央行不断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对银行流动性过剩这一广受关注的新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希望能丰富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概念,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率,对有效防范银行危机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回顾与展望——基于阶段性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1年到2010年,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国在此期间对法定准备金率进行了频繁的调整。本文把这一变化过程分为“平稳上调期”、“小幅回调期”、“上升摸高期”三个阶段,并分别就准备金率在各个阶段不同的政策目标、调整原因逐一进行分析,得出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的加大、信贷资金的过度投放是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直接原因。继而探究近十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效果,并对未来的货币政策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10.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性过剩机理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2年以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凸现.本文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在对流动性过剩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2001-2007午的月度数据,对流动性过剩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外汇储备增长率和储蓄存款增长率对银行存差增长率都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外汇储备和储蓄存款的不断增加成为促进银行存差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而股票市价总值增长率与银行存差增长率存在着负向的相关关系,股票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缩小银行存差.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应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