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如果不放开中国金融的束缚,中国的企业永远不会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如果不能利用金融工具在中国的大地上把我们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组合起来,中国的经济不会有强大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社会资本理论的历史回顾与新发展——一个近期文献的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古典经济学的辞典里,资本(主要是物质资本)被视为与土地、劳动和企业家并立的生产要素概念,是同质的。但自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T.W.Schultz)贝克尔(Ganv S.Becker)提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概念之后,打破了资本的同质性假定,并促生了多种形式的资本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Coleman)等人系统地提出“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概念之后,尽管起初纯属社会学术语,但社会资本一词逐渐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被视为一个开创性的贡献。本文将对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历史文献做一较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并试图对经济学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的有关问题做初步探讨,最后再给出一个总结性评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瑞典学派对西方经济学理论贡献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瑞典学派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派之一,其宏观动态经济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混合经济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就瑞典学派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贡献进行评述,并对成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给市场更多融资自主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小平同志这句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怎样理解“核心”二字?我理解在宏观上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的相互配合保持币值的稳定,为经济运行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微观上资金替代了指令性计划,成为市场要素组合的龙头,成为市场运行的核心。对金融的宏观作用,近二十多年来认识越来越深刻,市场化运作的程度也越来越商但对金融在市场运行中的核心作用虽有认识,但还没有摆脱行政控制的理念,微观运行的自主权还不够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还存在着金融压抑的现象。要让金融真正发挥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从宏观上要进一步增强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从微观上,我们应尊重市场主体的投资和筹资的自主权,让金融机构回归金融中介的服务本质,为优化资金配置从而为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昌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乡镇布局分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协调度、融合度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的区域化矶局和规模经营等难以实现。为有效解决乡镇现存问题,从2003年10月开始,开展大规模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全面调整和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6.
应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中长期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不能就汇率谈汇率,而是要拓宽思路,从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人民币汇率问题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向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是为了转移国内视线、为中期选举拉选票,同时减少中国出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形势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进入全面通胀时代,新一轮通胀周期正在进行中.本轮通胀周期表现着不同于之前的特点.就短期因素看,有2008年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超发货币的货币性因素,也有部分"一季收储、全年销售"农产品的投机性因素.而就长期因素看,则是国民经济发展结构失衡、基本生产条件的变化以及刘易斯拐点等因素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9.
论我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其基础内容。由于历史因素和政策条件的制约,我国城市产业的二元性十分突出,城乡产业之间存在许多不协调的地方,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而引起的工农业关系不和谐,现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还存在很多不足,建议从促进土地制度的完善、促进城乡资本双向流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业现代化等方面完善现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0.
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对1999-2003年农业生产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朗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76(9):11-16,22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需要财政的支持。本文利用C-D生产函数框架对1999-2003年我国各省农业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确实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其产出弹性系数为0.13;且有大约30%的农业经济增长是靠财政支农支出推动的。与其他要素相比,财政支农支出的平均贡献率占着重要地位。从全国范围来看,它位居第二。从农业在地区产业竞争优势与否来看,财政支农支出的平均贡献率在农业劣势地区高达63%,位居第一,在农业优势地区仅11%,位居第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