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亲经济周期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大幅度提高了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有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但可能导致信贷运行和经济周期的过度波动。本文认为,由于信用风险是变化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以及违约风险暴露具有亲周期的特点,亲周期程度取决于银行所采用的模型方法和预测时间;通过第一支柱下降低风险参数的风险敏感度、降低风险权重函数曲线的斜率,第二支柱下的压力测试、设立超额资本要求、平滑风险权重函数的输出值,以及提取动态准备金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等方法能够有效缓解内部评级法的亲经济周期效应;监管当局应在更宏观的框架下分析内部评级法的宏观经济效应,选择合理的政策工具解决亲经济周期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3.
公允价值会计发展与金融稳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允价值的信息相关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我国在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中也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但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稳定有着潜在的危害,从而受到金融监管当局的质疑。本文在深入研究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稳定的不利影响的基础上,对如何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发展公允价值会计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自身结构调整、经济周期波动与国际金融危机的迭加.中国经济要走出困境,应市足于自身问题,将重点放在"调结构、扩内需、促改革"上. 相似文献
5.
《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信贷运行的影响——兼论其宏观经济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Zhao Xijun Wang shengbang 《国际金融研究》2006,(2)
《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和实施是银行监管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本文认为,《新资本协议》特别是内部评级法极大地提高了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方式、信贷结构调整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以及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按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和资产质量,无论是实施标准法还是内部评级法都将强化信贷扩张的资本约束效应。我国应慎重选择《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时机,避免由此对信贷供给和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6.
逆经济周期的审慎监管制度:动态准备金及其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准备金制度仅对已出现的损失计提专项准备,是对风险的事后(ex—post)估计,提取比例的差异反映的是损失程度的不同,这样的准备金制度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银行的利润和清偿能力,其亲周期效应性是引发危机的原因之一。在西班牙的实践表明,动态准备金制度纳入了对未来经济周期的预测因素,对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周期波动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平滑了银行扣除准备金后的净利润,有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发展与规范民间融资法律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以来,在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国内结构性调整以及经济周期的三重压力下,民间融资再趋活跃,由此引发的各类债务纠纷和违法犯罪案件数量明显增多,给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开放经济条件下政治经济周期对货币秩序的影响分析——对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一种新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一、开放经济下的政治经济周期对货币秩序的扰动在开放经济条件中,政治经济周期传导的主要渠道包括国际商品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其中金融交易主要是指国际货币借贷和国际资本投资。国际上有不少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传导因子进行了研究①。综合起来看,可以发现相对价格、实际利率、汇率和资本边际产出是经济周期传导的核心因素。在这些传导因子的作用下,一国或多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周期可能通过多种传导渠道向外扩散,最终生成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周期②。研究也发现,一国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周期的传导也有重要的联系,其主要表现就是国际贸易制度安排、国际金融制度安排和国际汇率制度安排等有阻隔或加强经济周期传导的重要功能。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制度安排越是趋于开放,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是紧密,这种政治经济周期的传导功能就越强。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以来,依靠大规模政府投资的推动力量,我国迅速摆脱了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并逐步将经济工作重心转向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经济结构上。在此宏观背景下,小型企业及微型企业信贷业务逐步受到国内银行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反思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协议——基于金融理论界长期批判的跟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对巴塞尔协议指引下的资本监管模式在这场危机中的负面作用进行理论研究的梳理,并提出我们的观点。尽管巴塞尔协议在提高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上功不可没,但是我们认为,该协议倡导的以资本充足率为导向的金融监管却出现了三个未曾预料的负面效应,即监管套利效应、信贷紧缩效应和亲经济周期效应。它们在客观上参与酿成这场特殊的金融危机,并推动了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转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协议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