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完全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9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红 《上海金融》2008,(6):14-19
在LS模型框架下研究发现,金融资源集中可以使得核心区获得较前更高的增长率,即金融集聚会对本地区经济产生增长效应(具体包括"需求关联效应"和"资本溢出效应)"。金融集聚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效应则包括金融资源集中的福利补偿效应以及金融资源扩散的涓流效应。进一步对上海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上海金融集聚的增长效应,但辐射效应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文首先采用区位熵从银行、证券、保险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金融集聚程度,发现东部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然后采用2003~2007年区位熵的省际数据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集聚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银行业对经济增长弹性系数明显大于证券业集聚与保险业集聚的弹性系数,而且其弹性系数呈现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最后,论文通过建立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模型,同样得出银行业集聚对经济增长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基于金融集聚视角的产业结构升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金融集聚角度考察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有助于全面、动态地把握金融因素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分析金融集聚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广东省历年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对该省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金融集聚通过其特有的经济效应,拓宽了投融资渠道,提高了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效率,推动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因此,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加强地区金融合作,具有深化金融集聚水平、提高金融集聚质量、进而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珠三角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且现代金融企业越来越多的集中于某一城市和区域。本文从金融集聚角度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状况,对珠三角金融集聚情况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珠三角的金融业集聚程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明显的集聚优势;且珠三角各地区的金融集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促进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英国伦敦金融城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翔实有效的数据和事实,验视伦敦金融城发挥金融集聚效应,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程,进而从构建金融软实力的战略视角出发,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进行综合评判,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融集聚、信息缺陷与金融风险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缺陷是金融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其中信息不完全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信息不对称则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途径形成金融风险。金融集聚促进了金融信息的大量集聚,提高了金融主体对信息的认知水平,降低了金融主体间认知水平的差距,提高了信息抽象和编码系统的处理能力,便利了金融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金融集聚通过上述几方面作用,影响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影响金融风险的形成。一方面,金融主体对信息平均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抽象和编码系统能力的提升扩大了金融信息中知识部分的比例,但金融信息的大量集聚又会扩大噪音信息的比例,因而信息不完全未能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始终存在。另一方面,金融认知水平的普遍提高、金融主体间认知差距的减小以及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效率的提高都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7.
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金融圈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比较,然后简要分析了三地区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最后利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测算出了三地区主要城市的金融辐射半径,为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义基础设施和经济规模都促进了金融集聚的形成;空间相关性(依赖性)存在于长三角金融集聚中,然而该相关性不是由基础设施和经济规模引起的,而是由诸如政府行为、法律制度和人文地理等随机因素决定的,且表现出负外部溢出效应,即索取型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区位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指数测度2001~2010年中国金融产业的集聚程度,并用Moran’sI指数和散点图检验金融集聚的空间自相关的存在。考虑空间自相关性,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经济规模、人力资本、政府作用、对外开放以及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对金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的经济规模是金融集聚产生的基础,但需谨慎制定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丰裕的人力资源、有力的政府支持和先进的信息化水平是金融集聚形成的重要条件;目前的对外开放自由程度与金融集聚发展需要不相匹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金融发展、经济支撑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构建我国金融集聚指标体系,应用因子聚类分析筛选出我国的金融集聚中心,然后利用威尔逊模型测算了中心地区的金融集聚辐射半径,结果发现我国金融集聚中心主要集中在京沪粤苏鲁等发达省市,其辐射效应较强。金融的均衡发展要求我们在充分利用金融集聚中心辐射效应的同时,加大对边缘地区的资源投入,以金融竞争力的整体协调提升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