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680篇
  免费   872篇
  国内免费   283篇
财政金融   24034篇
工业经济   3374篇
计划管理   17613篇
经济学   13884篇
综合类   5848篇
运输经济   997篇
旅游经济   43篇
贸易经济   17366篇
农业经济   3352篇
经济概况   12019篇
信息产业经济   107篇
邮电经济   198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230篇
  2022年   1115篇
  2021年   1718篇
  2020年   2086篇
  2019年   2565篇
  2018年   925篇
  2017年   2143篇
  2016年   2604篇
  2015年   3986篇
  2014年   7648篇
  2013年   6660篇
  2012年   7752篇
  2011年   8195篇
  2010年   6622篇
  2009年   6342篇
  2008年   6260篇
  2007年   5174篇
  2006年   4437篇
  2005年   4583篇
  2004年   4216篇
  2003年   4127篇
  2002年   2680篇
  2001年   2039篇
  2000年   1596篇
  1999年   575篇
  1998年   386篇
  1997年   302篇
  1996年   194篇
  1995年   157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00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国超过8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聚在数十个城市群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与制造业增长息息相关。本文测度了2000~2015年中国22个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和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并通过三重分解进一步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如下:(1)2000~2015年中国22个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和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不同城市群之间分化较为严重,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稳定上升,而西北边远地区的配置效率几乎没有增长。(2)城市群一体化有助于提升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稳健性检验以及使用方言距离和姓氏集中度作为工具变量的结果也支持此结论。(3)从空间分解来看,城市群一体化促进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城市间配置效率的改进,是城市内配置效率的2.5倍;从要素分解来看,城市群一体化对资本配置效率改进的贡献大于劳动力配置效率改进;从结构分解来看,纠正不当配置在城市群一体化促进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提升过程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本研究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国城市群和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矛盾,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深挖制造业...  相似文献   
2.
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选取基于这一目标而实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改革为准自然实验,实证考察了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的实体经济效应。研究发现,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后,企业显著降低了金融资产的投资比例,同时提高了实业资产的投资比例,表明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有效促进了企业“脱虚向实”;随着政府审计监督力量的增强,上述正向驱动效应进一步强化。机制检验发现,债务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有助于规范政府债务资金的举借,缓解信贷市场资源错配,降低企业部门融资成本,进而提高实体项目投资的净现值,形成促进企业进行实业投资的“市场推力”;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改善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方向,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加投资实业的获利空间,形成激励企业进行实体投资的“政府拉力”。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脱虚向实”的促进作用在民营企业、财政压力较大以及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作用的相关研究,为进一步释放财政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红利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揭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稳定性,测度相关因素的影响强度与方向,对揭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规律,制定其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聚焦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稳定性及影响因素,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和T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存在一定波动性,且各细分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内部稳定性较差,产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整体稳定性不高;自主技术创新投入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对产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异质性,其中创新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对自主技术创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而新产品开发投入和企业规模对自主技术创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政策因素与市场因素分别具有显著和非显著负向影响,外源性创新因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强度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政府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支持模式、加强外源性创新与智力引进等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4.
创新要素配置在投入产出两个环节中生成大量不完全技术信息,投入产出效率随机变动更加明显。从投入产出数据集合中提炼共同因子,与不可观测变量构成预测器,建立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模型(FAVAR),分析随机变动方差构成,测度投入产出效率随机变动程度。随机变动效应包括水平效应、稳定性效应和规模效应。投入产出效率自回归扰动项表示随机变动程度,将其细分为共同因子,计算预测器方差及其与投入产出效率的协方差。基于669家上市公司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技术研发数据,比较分析投入产出效率随机变动程度及形成原因,引入脉冲响应法分析变量方差构成与变动特征,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银保监会出台联合授信管理制度旨在抑制企业过度融资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检验该制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采用2014—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运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回归实证考察联合授信机制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发现联合授信对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包含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呈现显著抑制效应,其中联合授信对投资过度的抑制效应最大。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国有、大规模、低负债、高盈利等异质属性的企业,联合授信对非国有、小规模、高负债、低盈利等属性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尤其是投资过度)抑制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煤矿企业属于强周期性资本密集型行业,在经济高潮期,受乐观氛围影响,行业容易出现过度融资行为,而在经济低谷时煤矿企业难以获得外部融资.面对自身经营的大幅波动,如何合理评估煤矿企业的合意融资额度,是资金提供者——商业银行与资金需求者——煤矿企业共同关心的现实问题.通过对既往商业银行授信额度决策模型的分析比较,文章提出了利用主从博弈模型评估煤矿企业合意融资模式的新思路:在融资决策中,商业银行处于主导地位,商业银行在评估煤矿企业的授信额度时,考虑了煤矿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及决策背景;煤矿企业则是先申请银行的授信额度,然后再进行提用比例的决策.双方基于利润与成本的最优化,共同决定合理的融资额度.  相似文献   
7.
城投公司作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转型产物,在转型发展中面临许多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完善、经营模式陈旧、盈利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城投公司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市级城投公司的发展困境入手,研究其转型路径、举措,分析转型过程中的风险,以期为市级城投公司的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姜胜贤  文天凤 《科技和产业》2023,23(13):164-168
近年来,大量企业基于数字化转型实现了弯道超车。选取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企业年报中数字关键词的词频来描述数字化转型程度,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融资成本显著负相关;检验延长时间窗口发现,在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后的一段时间内,数字化转型仍然降低了融资成本;根据异质性分析,数字化转型对非国有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产生的效果更好,且东部地区企业深化数字化转型降低成本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度越来越高,特别是新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面对越来越大规模的网商群体和这些群体对融资有着更高的需求,如何运用更加低廉的成本和更加有效的方式来对其融资模式进行改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因此,文章针对阿里小贷,介绍其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国务院顺应广大群众呼声,实行养老金制度并轨改革,这在养老金改革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公平与效率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了改革总体进程,用补偿原理说明改革属于帕累托改进,它不仅实现了公平并且是有效率的,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