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4篇 |
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92篇 |
工业经济 | 1篇 |
计划管理 | 49篇 |
经济学 | 155篇 |
综合类 | 25篇 |
贸易经济 | 42篇 |
农业经济 | 1篇 |
经济概况 | 9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80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行借贷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中的一种,有力的传导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但是由于资本规模、贷款结构、以及治理结构的不同,各个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传导效率也存在差异。本文正是基于银行异质性特征,利用中国2004-2013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银行异质性特征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银行的异质性特征造成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差异化,货币政策对不同特质的银行贷款供给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并且不同特质银行传导货币政策的效率有差别。最后,本文针对上述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我国货币供应、投资支出和经济增长纳入统一模型,实证分析了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投资、货币供给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都不能达到因果检验的显著性要求,反映了我国经济的价格弹性较高,投资的高速增长不能完全解释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我国投资高速增长的根源来自经济增长形成的高储蓄,而非货币刺激;货币供应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适应投资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增长。因此,我国货币政策制定应以保持投资和经济增长稳定发展为重要目标,而不应以刺激投资与经济增长为目的,否则可能会引致通货膨胀上升,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和降低经济发展质量。应保持基础领域和改革创新领域投资增速的稳定,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住宅投资引领经济增长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1985—2009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数据,对住宅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1985—2009年全时段还是以1998年大规模房改为分界线的分时段,无论是全国各省市还是分区域的各省市面板数据,经济增长引领住宅投资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是稳定的;不同于一些研究和政策措施所主张的住宅投资引领经济增长的观点,本文认为找不到证据来支持住宅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论点。由此可见,所谓"住宅引领增长假说"在我国并不成立,而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大力促进住宅投资以带动经济增长、把住宅建设当作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政策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4.
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一直是不明确的,本文旨在解释清楚金融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内部机制,并对其进行验证。包括金融创新对微观技术的支持,以及进一步扩展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通过应用工具变量法对全球的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为基础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金融创新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存在内生性的情况下:与金融发展不同,金融创新单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是不确定的,甚至可能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而金融创新通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并且这种作用更多地通过企业的技术进步来体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区域自主创新系统视角,通过因素分析法提取八个区域自主创新主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研究发现,各地区自主创新资源投入水平差距显著,经济发达地区在自主创新资源投入上拥有比较优势。自主创新人才实现能力、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和自主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与地区生产总值呈负相关关系。自主创新支撑发展能力、自主创新辐射能力、自主创新网络能力对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在平衡区域间自主创新资源投入的同时,还要兼顾创新人才实现能力、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和创新支撑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对我国区域创新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通过影响技术创新和传播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本文利用省际数据,引入空间回归方法,包括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首先估计了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再进一步引入二阶段回归模型,加入空间依赖性,来估计人力资本通过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本文的主要实证发现包括,从业人员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与省域技术创新活动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低就业——奥肯定律的中国经验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这样一个经验事实,存在奥肯定律是否有效的问题。我们通过研究认为,单纯验证奥肯定律并不能得出其是否有效的结论。放松其他条件不变的假定,加入其他影响因素的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虽然呈现总体上的负向关系,但是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增长率也呈现出负向关系,这表明奥肯定律在中国是失效的。因此,我们认为之所以高速的经济增长不能带来持续的就业增长的原因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收入分配中表现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特征,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收入分配中表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应用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SVECM),实证分析1990-2008年我国投资、消费、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消费对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冲击均高于投资和进出口,消费对投资冲击大于投资对消费冲击,消费和投资未产生相互挤出效应;经济波动以消费为主,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波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我国1971—2008年的样本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费、人均国民总收入、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平方和外贸依存度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计量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存在长期和短期的因果关系。ARDL估计结果表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解释力度最大,其次是人均国民总收入和对外贸易,并且推导出了一个持续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模型,同时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