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182篇
工业经济   134篇
计划管理   277篇
经济学   802篇
综合类   166篇
运输经济   4篇
旅游经济   11篇
贸易经济   256篇
农业经济   64篇
经济概况   4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可以总结出其具体路径。选取1985-2017年中国年度数据和1960-2017年美国年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广义和狭义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美之间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可以得出高质量发展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即拓展并细化产业转型升级维度;注重不同产业间的配比,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配比;重视并确立制造业的根本地位;提升我国经济外向型程度。  相似文献   
2.
军民融合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对于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在全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通过促进新知识涌现、推进新产业集聚发展,最终汇聚经济发展新动能,驱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在提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驱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组织框架基础上,将发展模式归纳为以分享经济为背景的资源共享模式、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核心的第三方模式、以产业联盟为核心的产业链拓展模式和以交易平台为核心的“PPP”模式,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文章在阐述园区当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园区创新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舟山工业仓储用岛开发利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定性分析,再通过AHP法进行定量分析,构建SWOT-AHP模型。通过计算舟山工业仓储用岛开发利用策略四边形,确定舟山工业仓储用岛开发利用应选择开拓型战略,即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  相似文献   
5.
基于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大背景,使用1999-2016内地年30个省市、27个二位数工业行业数据定量测度区际产业转移,选择产业关联较强的电子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使用投入产出法识别关联产业、测算其关联产业溢出,利用2004—2016年内地28个省市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对关联产业溢出效应与电子设备制造业转移的关系、产业转移中的关联产业溢出与电子设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2014年中国工业空间基尼系数出现拐点,总体工业由之前的分散转移转为新的集中转移,而电子设备制造业仍处在向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集聚的分散转移中;②电子设备制造业转移中的产业关联溢出效应确实存在,且促进了电子设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高质量发展;③产业转移中第三产业关联溢出效应对电子设备制造业分散转移的作用高于工业,但工业的关联溢出对电子设备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明显高于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6.
现代贸易方式不仅导致贸易利益在全球价值链上进行分配,还带来了贸易隐含污染排放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分布。两国之间的贸易利益分配除了表现为贸易经济福利的分配,还表现为贸易隐含碳福利的分配。本文将贸易增加值分解法结合MRIO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双边工业品贸易增加值所隐含的碳福利分配及影响机制展开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美双边工业品增加值贸易隐含碳福利分配中,碳福利逆差在中国,碳福利顺差在美国;(2)中美工业品贸易碳福利级差经历了“先扩大,后收窄”的过程,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双边碳福利不平衡状况重新呈现扩大趋势;(3)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价值链地位提升以及对美进口规模扩大都有助于改善碳福利逆差的局面,但美国对中国不断扩大的中间品和最终品需求以及双边复杂的技术关联结构仍是中国碳福利逆差的主导因素;(4)全球价值链的深化可能将导致对出口国加征关税会通过降低进口消费侧排放的方式恶化加征国的贸易隐含碳福利。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同时覆盖中国加入WTO以及美国次贷危机两个重要节点,这对于重新审视中美经贸关系新格局下双边贸易隐含碳福利分配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为中美未来贸易谈判以及全球碳排放责任认定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方向。  相似文献   
7.
戴魁早  刘友金 《金融研究》2020,476(2):71-90
中国正在经历的市场化改革究竟能否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本文在理论分析市场化进程影响产业技术进步机制的基础上,利用行业市场化指数和中国高技术产业1995—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的经验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显著推进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而且加入WTO后的推进效果更为明显,而市场化进程的这种推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技术扩散等机制实现的。市场化进程的不同方面对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差异,制度环境改善的影响最为显著,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影响次之,随后依次是产品市场发展和要素市场发展,政府与市场关系指数的影响最为有限。此外,市场化进程对不同技术特征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市场化进程对技术密集度较高行业的推进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研究结果对中国正在推进的市场化改革和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外包博弈模型,从政府视角研究以共性技术产出最大化为目标的最优政府支持性研发外包合同,并对最优外包合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足够多的政府预算是共性技术政府支持性最优研发外包合同存在的前提,最优合同条款随政府预算的增大而增多,企业保留收益增大倒逼政府预算增加;企业最优知识技术投入与共性技术价值系数以及从研发中分享的收益份额正相关,与政府支付的固定研发费用负相关;政府最优知识技术投入与固定研发费用及单位投入成本系数负相关;企业最优投入与政府投入成本系数负相关,与政府投入对研发成功的贡献系数正相关,且企业最优投入随其研发能力的增强而加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政府预算、项目前景及支持性资源分配3个方面提出共性技术研发外包合同实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动态比较珠三角工业发展阶段和设计水平不同的典型区域内,工业用户和最终消费者用户双重需求拉动设计创新以及设计驱动工业增长作用机制的异同,提出克服互动系统短板并因地制宜实施设计驱动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基于SVAR建模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发现:珠三角工业确实可以通过工业设计创新驱动实现内生性可持续增长,而设计水平的地区差异对设计驱动绩效有调节作用;工业发展质量和结构欠佳,无法有效拉动区域工业设计创新,是珠三角多数地区工业设计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区域工业设计与工业互动系统的短板是缺乏内行和挑剔的最终消费者有效需求。最后基于模型稳健性检验,提出因地制宜科学实施设计驱动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China is undergoing its long-awaite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re is no shortage of commentary and opinion on this dramatic period, but few have attempted to provide a coherent, in-depth, political-economic framework that explains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s behind China’s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mbryonic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put forth by Wen (2016a).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mbryonic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put forth by Wen . It illuminates the critical sequence of developmental stages since the reforms enacted by Deng Xiaoping in 1978: namely, small-scale commercializ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to-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a formal industrial revolution based on mass production of labor-intensive light consumer goods, a sustainable ‘industrial trinity’ boom in energy/motive power/infrastructure, and a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volving the mass production of heavy industrial goods. This developmental sequence follows essentially the same pattern as Great Britain’s Industrial Revolution, despite sharp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One of the key conclusions exemplified by China’s economic rise is that the ext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 One of the key strategies behind the creation and nurturing of a continually growing market in China is based on this premise: The free market is a public good that is very costly for nations to create and support. Market creation requires a powerful ‘mercantilist’ state and the correct sequence of developmental stages; China has been successfully accomplishing its industrialization through these stages, backed by measured, targeted reforms and direct participation from its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