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1篇 |
完全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44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54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动态走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动态走势是否具有驱动效应,对应着治理通货膨胀的不同政策选择。通过分析1998~2008年期间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传导机制和驱动因素,表明人民币加速升值并不是平抑这段时期国内通胀的有效策略。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暗示,在短期内,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大幅波动会影响市场预期,造成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进一步加大。从长期看,如果人民币继续大幅快速升值,贸易萎缩和资本流出的通缩效应将占主导地位,从而会增加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在全球新型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需要在维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适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不可预测性,合理引导市场预期,遵循内外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来调整汇率政策。 相似文献
3.
西方经济学界货币政策透明度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指非对称信息在政策制定者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披露程度,它包括中央银行对政策相关信息的披露程度以及公众对政策信息的理解程度两层内涵.实践中,政策制定者选择多大程度的透明度主要取决于实际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目标.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政策有效性是决定是否要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唯一原因;而实践中无论是透明还是隐秘的货币政策,都有可能实现比较理想的调控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通货膨胀:外部冲击抑或货币超发——基于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样本外预测模型的实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运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样本外预测模型分析了中国通货膨胀的诱发因素,发现本轮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中国货币过度发行,而外部冲击则是次要原因。在外部冲击中,国际食品价格变化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影响较弱。Diebold-Mariano(D-M)检验也表明包含货币供应量的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样本外预测模型对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要高于其他模型,开放经济模型对中国通货膨胀分析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通货膨胀预测:基于ARIMA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货膨胀预测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一个关键性变量。我们在研究国外学者对通货膨胀预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1990年1月到2007年11月的CPI月度数据,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进行分析和短期预测。实证结果表明,运用ARIMA(1,1,10)模型为我国的通货膨胀提供了较好的预测,如果央行能依据通货膨胀预测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将有助于避免货币政策的时滞,有利于正确地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测,最终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汇率目标制、货币目标制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汇率目标制、货币目标制在各自的经济背景下都起到了稳定一国通货、稳定汇率从而稳定一国物价总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通货膨胀目标制代替汇率目标制、货币目标制成为许多国家追逐长期价格稳定的一种货币政策新框架,在取得长期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上具有更多优点和灵活性。我国金融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调控面临国内货币需求不稳定,内部、外部经济不平衡,金融不平衡等问题,在货币目标制和汇率目标制难以实现货币政策有效调控的情况下,建议应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做出调整,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通货膨胀:一个新开放宏观模型及其检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基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NOEM)框架分析了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探讨了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各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BVAR)进行了计量检验。发现新开放宏观模型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有较好的解释力,货币供应量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都是诱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而外部冲击向中国的传导路径是受阻碍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VAR的我国产业间价格传导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价格传导机制是价格机制作用于微观经济主体、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重要载体。我国顺向价格传导机制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向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传导环节出现阻滞,而逆向价格传导机制则比较顺畅。这表明我国当前基本不存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价格传导条件,而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价格传导机制却比较顺畅。 相似文献
9.
通货膨胀动态路径的结构性转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货膨胀动态机制是否发生结构性转变对分析通货膨胀动态走势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都至关重要。本文运用新的未知断点结构性变化检验法研究了1981-2007年中国月度通胀率动态路径的内生性变化,并使用非标准分布条件下的渐进伴随概率分布函数计算了干扰参数检验统计量对应的p-值。实证结果显示,通货膨胀动态路径在九十年代中期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基于这种结构性转变的脉冲响应对比分析说明,新时期货币当局需要加强对通货膨胀动态路径变化的监控,防止通胀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产函数法的潜在产出估计、产出缺口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1978~2009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生产函数法对1978年以来我国潜在产出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我国仍然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产出缺口对通货膨胀具有很强的解释作用;2007年我国实际产出超过潜在产出,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水平,但产出缺口并不严重,这既表明我国经济刺激政策起到了应有作用,也说明随着经济的强劲复苏,扩张性经济政策应逐步回归中性,以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