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3篇 |
免费 | 54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38篇 |
工业经济 | 40篇 |
计划管理 | 115篇 |
经济学 | 294篇 |
综合类 | 30篇 |
运输经济 | 2篇 |
旅游经济 | 1篇 |
贸易经济 | 81篇 |
农业经济 | 3篇 |
经济概况 | 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43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技术轨道理论与制造企业服务化间的关系,认为技术轨道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影响机理包括3类:驱动机理、拉动机理和差异化机理。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内在机理是技术轨道驱动下投入服务化、企业边界变化以及用户需求、产出、政策拉动下与技术轨道的协同演化过程,且通过技术轨道形成服务化转型差异。制造企业对自身技术轨道的识别有利于确定发展所需主要技术来源及技术演化轨迹,把握实现服务化的关键机理。 相似文献
2.
基于3家实施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国内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了跨案例研究,构建了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表明,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可以分为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3个阶段。企业基于动态能力不断调整其在不同阶段所拥有的核心能力,在自动化阶段,主要是通过实施以提高制造能力为核心的战略实现转型升级;在信息化阶段,主要是通过实施以标准化、信息化集成为核心的战略实现转型升级;在智能化阶段,主要是通过实施以企业柔性化建设为核心的战略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丽姝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120-123
文章在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和升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方法从两方面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一,为说明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各省 (市、区) 制造业增加值与服务业总体增加值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行业增加值的关系。第二,为进一步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作为重要的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北京各工业行业增加值与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五个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的关系。计量经济分析支持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生产性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原假设。但个别变量不显著,也表明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这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以其推动制造业发展升级提供了依据。文章相应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入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比分析环境约束和无约束情形下的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生产率增长状况。进一步的,本文分别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及技术效率指数作为生产率增长指标,选取资本深化、行业规模、科技投入、环境污染和行业属性作为解释变量,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环境约束下生产率增长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忽略环境约束会低估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及其指数,但会高估技术进步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因素对生产率增长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索洛余值法的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索洛余值法并建立我国装备制造业生产函数模型,对1999-2009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因素在装备制造业经济增长中日显重要,我国装备制造业单纯依赖于资本并不能取得长足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3--2009年247个城市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提升本地区制造业效率,且能够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提升周边地区制造业效率,空间外溢系数达到了0.864。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会通过竞争效应、专业化效应以及外部性等途径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制造业效率。鉴于此,政府应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突破影响空间外溢效应区域边界的自然条件和制度约束,加大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积累和投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7.
加工制造业是工业化的主导力量,是兵团工业的主体。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有利于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兵团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兵团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对兵团加工制造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找出制约其加快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快兵团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离不开适宜类型的金融支持。那么,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对其具有怎样的影响?本文从技术距离视角出发,通过构建熊彼特内生增长模型探究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对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并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城市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当制造业企业远离技术前沿时,银行主导型金融对其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企业接近技术前沿,该作用将由正转负。相较于国有和抵押资产丰富的制造业企业,银行主导型金融对技术进步的负向作用在非国有和抵押资产匮乏企业中出现较早。机制检验表明,在远离技术前沿阶段,银行主导型金融能够激励制造业企业创新从而促进其技术进步,但在接近技术前沿后,银行主导型金融难以通过激励企业创新驱动其技术进步。研究结论对如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制造业之功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可带动甘肃经济的迅速发展。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甘肃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制约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纵向关联市场中,市场势力和资产专用性是企业创新研发投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2012-2016年我国121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从买方与卖方双重视角探究市场势力、资产专用性与企业创新研发投入的关系。结果表明:买方势力、卖方势力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均呈现“倒U型”关系,即当买卖双方市场势力较小时,市场势力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正向“激励效应”占主导地位;在市场势力超过一定水平后,市场势力对企业研发投入的负向“挤出效应”占主导地位,且相比于专用性资产投资强度较低的医药企业而言,卖方势力与买方势力对具有高资产专用性强度的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所产生的“倒U型”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