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81篇 |
免费 | 110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888篇 |
工业经济 | 67篇 |
计划管理 | 376篇 |
经济学 | 743篇 |
综合类 | 494篇 |
运输经济 | 13篇 |
旅游经济 | 34篇 |
贸易经济 | 337篇 |
农业经济 | 62篇 |
经济概况 | 48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92篇 |
2022年 | 62篇 |
2021年 | 93篇 |
2020年 | 139篇 |
2019年 | 118篇 |
2018年 | 81篇 |
2017年 | 105篇 |
2016年 | 94篇 |
2015年 | 97篇 |
2014年 | 186篇 |
2013年 | 205篇 |
2012年 | 280篇 |
2011年 | 302篇 |
2010年 | 243篇 |
2009年 | 174篇 |
2008年 | 294篇 |
2007年 | 290篇 |
2006年 | 176篇 |
2005年 | 130篇 |
2004年 | 96篇 |
2003年 | 65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农村居民消费,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近几年天津市农村居民消费为调查对象,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现状与成因,提出改善天津市乃至全国农村居民消费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刘穷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2)
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探讨了收入不平等、政策偏向与最优财政再分配之间的关系。模型显示:政策偏向是收入不平等与财政再分配恶性循环的决定因素。当政策偏向于穷人时,最优财政再分配系统的选择是提高税率,扩大对穷人的转移支付;当政策偏向于富人时,最优财政再分配系统的选择是降低税率,减少对穷人的转移支付。依据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1)中国收入不平等不断恶化,针对恶化的不平等而采取的财政再分配政策效果差,没能扭转不平等恶化趋势,政策偏向严重。(2)税收再分配政策偏向富人,使富人税负相对轻于穷人,居民收入不平等加剧;偏向于穷人的转移支付多为消费券(物),导致越扶越贫。为此,需要从调整所得税和转移支付政策等方面采取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增值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现行增值税在实践中存在问题产生的不利于创造公平税收环境、不能体现宏观经济政策、造成税源流失的负面效应进行分析。进而进一步明确了完善现行增值税票要解决的认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增值税的总体设想和具体措施, 即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过渡、分阶段扩大增值税范围、减少增值税税收优惠、建立健全增值税征管制度。 相似文献
4.
收入分配不公平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和危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在各级分配中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表现为:初次分配忽略制度和公平,再次分配调节力度不够,第三次分配制度缺失。因此,应采取相应的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诸如:提高劳动者工资、完善用工制度、建立工会组织等,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目前的物价水平、贫富差距等因素对消费水平有一定的约束效应。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控通货膨胀和收入分配,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空间视角的城乡收入差距与产业集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把中间产品投入和产业集聚外部性分别引入农村和城市部门生产函数,通过模型推导出均衡条件下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的城乡收入差距决定因素的方程,并在方程中纳入空间相关因素,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省区城乡收入差距与产业集聚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发现:(1)相邻省区间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正的相互影响,产业集聚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对相邻省区间城乡差距的影响具有传递性和迭加性.(2)非农产业的空间产出密度和集聚规模指数、人力资本比度量的城乡全要素生产率比、城乡资本投入比、农村中间产品投入价格均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劳动力比缩小了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7.
朱芬华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25-29
以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探讨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缩小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优化乡镇企业发展环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小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简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未来20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的衡量指标包括五大类。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西部十二省市区2002年距离2020年全面小康的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9.
人口流动性、公共收入与支出--户籍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分析了人口流动性的内生决定 ,以此解释中国户籍管理政策变迁的动因。文章表明 ,分权框架下的区际竞争将推动政府降低人口流动成本。一般而言 ,集权 ①框架下的最优流动性水平普遍低于分权框架下的流动性水平。与我国近 2 0年来户籍政策变化相一致的是 ,跨区劳动力配置需求的上升增加了户籍管制的效率损失成本 ,将推动人口流动成本下降。我们认为 ,除了协调地方公共品供给外部性、限制地区间税收竞争以最大化税收收入这两个基本原因之外 ,我国户籍管制的另一个特殊原因是便于执行地区差别政策。而设置流动成本的效率性取决于政府目标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一致性程度。 相似文献
10.
刘洁卉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7):227-232
[目的]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研究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今后合理优化农业生态旅游布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地理集中指数和平均分布密度3个指标来分析河北省农业生态旅游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1)河北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总体呈集聚分布,主要分布于河北省中南部和东北部地区。(2)从各地级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数目看,邢台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个数最多,为38个,占总数的19.68%。其次是保定市,为28个,占总数的14.51%。沧州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数目最少,仅为6个,占总数的3.11%。(3)各地级市中,邢台市和秦皇岛市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平均分布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分别为30.43个/万km 2和24.32个/万km 2。沧州、承德和张家口的分布密度较低,分别为4.47个/万km 2、3.04个/万km 2和4.17个/万km 2。(4)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影响河北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结论]该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市域分布不均匀,各地市间发展极不平衡。今后,一方面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增加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发挥当地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逐步缩短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