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28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183篇 |
工业经济 | 56篇 |
计划管理 | 364篇 |
经济学 | 311篇 |
综合类 | 398篇 |
运输经济 | 3篇 |
旅游经济 | 17篇 |
贸易经济 | 363篇 |
农业经济 | 65篇 |
经济概况 | 18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103篇 |
2013年 | 137篇 |
2012年 | 129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40篇 |
2009年 | 126篇 |
2008年 | 164篇 |
2007年 | 128篇 |
2006年 | 125篇 |
2005年 | 101篇 |
2004年 | 76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In an experiment on moral cleansing with an endogenously manipulated moral self-image, we examine the role of the addressee of an immoral action. We find that cheating is highest and moral cleansing lowest when subjects cheat at the expense of the experimenter, while cheating is lowest and moral cleansing highest once cheating harms another participant. A subsequent measurement of subjects’ moral self-image supports our interpretation that the occurrence of moral cleansing crucially depends on the moral costs resulting from immoral actions directed at individuals in different roles. Our results can help to explain the different propensity to cheat and conduct moral cleansing when immoral actions harm either another person or representatives of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2.
沙良永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4):30-33
企业社会责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与结构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有争议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厘清,并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应遵循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3.
孙诗靓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172-176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着旅游目的地。空间的紧密性、资源的互动性就使得景区与社区之间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无数个案说明,构建一个和谐的发展系统对景区、社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双赢的选择。景区一社区系统的形成是建立在景区与社区互动的基础上,在对景区一社区系统的要素构成、系统主体及3个层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内核,即多维价值与道德风险,并在结论处提出了构建一个基于政府、景区一社区管委会、旅游企业、社区、第三方力量等利益主体的景区一社区和谐建设机制的构想。采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另外还涉及对价值观的探讨,所以既遵循了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与理性客观,也结合了人文学科中“投入理解”等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罗光强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36-38
"无为而无不为"命题只有依寓在道德王国里才能获得现实可能性。该命题的行为主体所指——圣人内涵着对崇高品性追求的伦理预设,其前提条件"无不为"和"无为"必然关涉到圣人"为天下式"和"功遂身退"的道德内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决定了该命题的语境性质全在伦理一维。 相似文献
5.
曾红元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48-50
亚当斯密问题"即《道德情操论》中"道德人"和《国富论》中"经济人"关系的问题。"道德人"和"经济人"看似相互矛盾、根本对立,但两者有着内在联系。因此,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解析当代社会的经济伦理问题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龚天平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4
经济伦理学要追求私利与公益的和谐的、协调的统一。斯蒂芬.杨提出以道德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观来有效协调两者的关系,对人们颇有启发。道德资本主义提倡将私利投入公益,践行者要有"考虑整体的自我利益"的意识。现实经济生活中有效地结合了私利与公益的成功企业,对于终结贫困的重大价值,道德资本主义本身所具有的最佳结合了超越性之理想与现实性之欲念的特点等为道德资本主义提供了可能性。考克斯原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践行道德资本主义的范例。但是,道德资本主义要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大力培养有原则的商业领导。 相似文献
7.
周奕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39-42,6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公众健康。可以说,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问题、是政治经济问题,也是社会科学发展问题。多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把关,在国际上加强食品安全的交流与合作,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得到明显提高。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频频发生,这使人们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为什么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是法律不完善,还是制度的缺失?是监管不到位,还是技术力量落后?从监管角度来看,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食品安全事件中暴露出大量伦理问题及冲突,导致监管政府责任的虚化,监管不能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8.
Let T denote a positive discrete survival time and n a non-negative integer number. Properties of the mean past lifetime E(n − T|T < n) are provided. M. Asadi’s work is suppor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Isfahan Grant 850713. 相似文献
9.
John E. Elliott 《Review of social economy》2013,71(4):450-476
William Godwin had a dual influence on Thomas Robert Malthus. First, Malthus wrote the premier (1798) edition of his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to refute Godwin's thesis that institutional reforms could halt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thereby pave the way toward universal affluence. There were only two checks on population, said Malthus in 1798: vice and misery. Second, pursuant to his discovery of virtuous checks on population in Scandinavia, Malthus reread Godwin's principal works. He now accepted Godwin's dual proposition that population growth could be stopped, even reversed, by the virtuous check of moral restraint and that this check could be made operational through institutional realignment. In the second (1803) edition of his Essay, Malthus argued, therefore, that poverty could be replaced by prosperity through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the form of the introduction of universal education and gradual abolition of the poor law.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subordinated debt (subdebt thereafter) regulation can be an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disciplining banks. By reducing the chance that managers of distressed banks can take value‐destroying actions to benefit themselves, subdebt regulation may encourage banks to lower asset risk. Moreover, subdebt regulation and bank capital requirements can be complements for alleviating the banks’ moral hazard problems. To make subdebt regulation effective, regulators may need impose ceilings on the interest rates of subdebt, prohibit collusion between banks and subdebt investors, and require subdebt to convert into the issuing bank's equity when the government provides assistance to the bank.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