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6篇
工业经济   35篇
计划管理   33篇
经济学   13篇
综合类   5篇
贸易经济   11篇
农业经济   45篇
经济概况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但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于工业污水排放监管日益严格,特别是化工污水排放要求更高,立足于污水处理现状,结合我公司改造实际情况分析,希望能为促进工业污水处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对污水样品中进行氨氮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可以用到多种实验方法,例如简易的电极测定法、灵敏的试剂比色法等,选用合适的测定设备,根据氨氮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来进行含量测定,从而分析污水样品中氨与氮的比重,为污水的处理提供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3.
氨态氨具有较强的毒性,稍有不慎,吃食性鱼类就会发生氨氮中毒,轻则影响正常生长,重则导致死亡,经济严重受损。现将池塘鱼类氨氮中毒的症状及解救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7,(12):195-197
为研究铁离子对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的影响,开展室内土柱模拟实验。结果表明:Fe~(2+)通入前,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穿透时间基本一致,趋于平衡,而NH_4~+因含水层介质的吸附作用,其穿透时间较长。FeSO_4溶液通入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出现明显的下降,Fe~(2+)的存在导致硝态氮的浓度降低而氨氮的浓度升高,Fe~(2+)还原硝酸盐间生成NH_4~+;随着Fe~(2+)持续通入后,生成的Fe~(3+)转化Fe(OH)_3沉淀物,吸附NH_4~+,导致氨氮的浓度降低。因此,铁离子的存在对地下水环境中三氮的转化具有极大的影响,故在地下水高浓度铁的地下水环境下,不可忽视铁离子的存在对三氮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朱凤 《大陆桥视野》2016,(16):65-66
测定水中氨氮含量最常用的国家标准方法为纳氏试剂分光度法(HJ 535-2009),但在测定的过程中发现该方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直接影响分析的质量.本文研究分析了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办法,以便更好地在实际操作中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6.
韩家平 《科技与企业》2014,(16):414-414
针对双室浮动床制备除盐水工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研究、试验、设计、开发出浮动床离子交换器制除盐水新的运行操作模式,解决了浮床制水系统流量限制,降低了装置运行的自用水率;为满足甲醇厂生产实际中存在的环保要求,以现有消防设施及管道作为动力及水源,以工艺冷凝液制取除盐水,提高了产品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7.
焦化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有机废水,本文简要介绍了焦化废水治理技术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从生化处理和物理化学处理两个方面论述了处理工艺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7-ADCA是重要的半合成头孢菌素的中间体,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下游产品的质量,因此对工业生产7-ADCA成品的一系列指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7-ADCA结晶工艺是控制产品指标、保证7-ADCA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对工业生产7-ADCA的结晶工艺进行研究探索,基于生产要求以及环保压力,通过逐步改进,使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降低生产废水处理费用。  相似文献   
9.
氨氮作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的处理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氨氮的处理方法有空气吹脱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技术,生物法等.生物法由于处理效果稳定,不产生二次污染,而且比较经济已成为氨氮废水处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包埋菌法是生物法中的一种,它在处理微污染水方面有着反应速度快、成本低廉、高效低耗、产物易分离、可反复使用、微生物流失少、包埋密度大等优势,因而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0.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二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能源价格的大幅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也对第二产业的绿色增长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章在分析中国"十一五"时期第二产业绿色增长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省际和城市差异进行分析,并对"十二五"时期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