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最初做出将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研究的殿堂,从聚集和分散的角度,对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探讨,并提出影响聚集和分散的各种因素,一起构成解释空间结构变动的依据.本文详细梳理从聚集到分散的演变机制以及从分散到聚集的演变规律,并构建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的“敛8”演变路径,理顺聚集与分散两种区域发展形态的相互转化关系和分清区域发展阶段性特征是构建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演变路径的关键和重点. 相似文献
2.
3.
城乡差距、劳动力迁移与城镇化——基于县域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城为目的地的城镇化路径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本文建立了劳动力迁移的数理模型,使用有效消除内生性的系统GMM方法对2005-201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城乡差距中,收入差距扩大阻碍了劳动力迁移,不利于城镇化;而金融支持对城镇发展的偏向性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以就业为基础的城镇化进程,但是投资偏向对城镇化的推动并不明显。文章进一步使用非农就业人口数量为因变量的模型对以上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发现研究结论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土地出让价格迅速攀升,对企业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土地交易的微观数据,采用工具变量的方法研究了土地价格上涨对于工业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价格上涨会减少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其原因在于地价上涨缩紧了企业的资金约束,并影响了企业的资源配置,造成企业减少研发投入。异质性研究表明,高地价对位于产业园区的企业、国有企业的不利影响更小,但是对创新型试点城市中的企业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5.
30多年来的中国城镇化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基本解决了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的问题;二是为非农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三是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日趋强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加大,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等诸多问题,正在成为城镇化加速的障碍.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上的偏差,也有管理体制的原因,更是政府“经营城市”的理念造成的.在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应当从区域协调和城乡协调出发,把握城镇化的战略重点,走一条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十八大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地域面积广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各区域选择适合本区域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是十分必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中国区域经济目前的发展态势是,东部地区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示范区域,东部发达地区正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联系是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它既能反映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因此,研究首都圈建设,应当以北京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9.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于2006年7月9~11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会议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主办,新疆财经学院经济学系承办。现将会议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