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结构转型与地区收敛:美国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一个地区收敛与结构转型的分析框架 ,以报酬递增理论为基础 ,以美国经济历史为例 ,详细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地区收敛不仅取决于产业结构趋同 ,而且也依赖地区间工资趋同 ,而产业趋同和工资趋同都归结为地区结构转型。美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目前中国缩小地区差距的根本途径是尽快实现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2.
美国早期制造业集中的转变及其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本文通过引述Krugman的中心 -外围区域模型 ,详细分析了美国早期制造业中心从位于东北部、大西洋中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条件、过程。本文发现 ,美国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是与该地区人口数量特别是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内部运输系统效率提高、暂时维持与制造业发达地区运输成本分不开的。联系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差距总体上是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 ,缩小地区差距的前提条件是实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而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是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和地区内部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4.
空间效率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空间效率角度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我们首先给出了空间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区域协调发展须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出发,应用贸易引力模型与1997年区域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分析了表征各地区空间效率大小的指标——真实市场潜能。本文发现,中国区域的真实市场潜能按从高到低顺序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东部沿海地区与南部沿海地区,第二层次为京津地区与北部沿海地区,第三层次是中部地区,而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居于第四层次。同时,从真实市场潜能构成来看,所有地区的真实市场潜能主要是由本地区内部需求引致的,而其他地区需求与国外需求引致的真实市场潜能较弱;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较快发展产生的对非沿海地区的溢出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5.
范剑勇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0(1)
当前房价水平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只有准确认识房价高企的内在机制,才能制定正确的平抑房价上涨的政策措施。从本质上看,我国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稀缺是房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耕地保护政策则是加剧了土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紧张局面。在政策选择上,应切实加强社会保障房建设,实施市场商品房与社会保障房两条腿走路;实施区域内部和跨区域的城乡统筹战略,最大程度地减缓土地稀缺对城市房价水平上涨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2005-2007年全国地级市数据,估计从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导出的工资方程,并引入外来人口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外来人口变量对区域城市工资存在正向影响,说明外来人口引致市场潜能增加并导致区域工资上升的价格效应在全国研究层次得到证实,也反映了当前我国外来人口跨区流动平抑市场潜能的数量效应暂时还没有显现。与东部和全国情况不同,中西部地区由于市场潜能低、经济聚集度小因而对区域工资影响不显著。在这种形势下,鼓励外来人口在当地就业,以及加强中西部地区市场潜能和经济集聚度对平衡地区差距是有益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房价水平、差异化产品区位分布与城市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级及以上城市体系的扁平化趋势可能是我国经济增长粗放、产能过剩的体现。本文将Thünen模型中房价水平对差异化产品区位分布的影响关系植入到新经济地理学Krugman-Helpman模型,详细阐述城市房价水平过快上涨(特别是大型城市)对差异化产品区位选择产生扩散倾向的内在机制,并利用1998—2007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检验。通过计量模型的参数估计,我们发现,Krugman-Helpman模型中导致城市体系扁平化趋势的"非黑洞"条件在中国是成立的。这一结论意味着,通过遏制房价水平非正常过快上涨等方法来扭转城市体系的扁平化趋势可能对调整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等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改革以来就业结构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是一个具有微观基础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实证分析改革过程中中国就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偏离通常的生产率估计的方法争论,采用历史事实描述的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实证分析中多阶段估计的累积误差。 相似文献
9.
10.
剖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估计目前学术界对测算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国际比较法,耕地劳动比例法,数据直接计算法以及农业技术需要法。1.国际比较法。这是比较粗略的方法,它又分为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