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房地产泡沫、世界经济不平衡与金融危机——兼驳金融危机根源外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世界经济不平衡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世界经济不平衡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顺差国庞大的过剩储蓄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愈演愈烈的世界经济不平衡却并不必然造成金融危机,而是同金融危机一样,根源于美国国内经济的某些扭曲。两者差别在于将危机的根源归于外因还是内因。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格兰杰因果实证检验,否定了危机根源外部论,并证明了后一种观点:美国房地产泡沫(美国国内经济扭曲的重要表现)在造成金融危机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不平衡的扩大。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进生态效率了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广义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从本地效应和区际互动双重视角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省份生态效率影响的驱动机理和作用效果。研究发现,产业结构高度化既能提高本省份也能提高其他省份的生态效率,即存在本地和外部双重正面效应;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生态效率则更多体现为正外部效应。从异质性上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更加有利于合理化本地正面效应以及高度化双重正面效应的发挥;合理化和高度化与环境规制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本省份生态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省直管县"改革是中国推动政府层级改革,经济管理权力下放的积极尝试,是基层政府扩权改革的重要措施.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县关系,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包容性增长.文章采用2005-2018年中国县域数据,基于渐进型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城经济包容性发展的影响作用.结果 表明:(1)"省直管县"改革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2)"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弱市下辖县、非省会城市管辖县和强县,且相较于经济"省直管县"改革,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是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因素.(3)"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地级市邻近及其内部的县域.(4)"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效应受到财政支出责任和激励性政策的影响,在改革制度中财政支出责任的明确和激励性奖惩政策的设定有助于强化"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5)机制检验发现,"省直管县"改革通过强化基层财政保障、提升公共偏向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渠道推动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文章的研究为深化"省直管县"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制和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人工智能成为新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的背景下,智能化生产作为制造业创新的重要方式,为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本研究基于2006-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人工智能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和合理化水平具有促进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在区域层面体现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在时间维度上体现在德国"工业4.0"概念提出后,而在产业领域上体现在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服务业等产业;机制检验发现,人工智能可以提升整体经济生产率并且创造新兴产业就业岗位,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双边投资协定旨在为企业跨境投资活动提供制度性保障作用,在双边国际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以双边投资协定的签订与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4?2018年140个国家的国别面板数据,基于渐进型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双边投资协定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的意愿并购,并提升了并购成功数量.(2)在动态效应上,双边投资协定的促进效应具有长期性,且促进幅度逐步提升.(3)双边投资协定的促进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双边投资协定的促进效应在亚洲和非洲地区更为显著,对高制度质量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促进效应更强,且对非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强.(4)拓展性检验发现,双边投资协定的文本质量对中国海外并购具有显著促进效应.(5)内在机制检验发现,通过对投资协定具体条款进行分解和量化后,"投资定义与范畴""公平公正待遇"和"最惠国待遇"是影响双边投资协定促进中国海外并购的关键性条款.文章丰富了双边投资协定与海外并购关系领域的理论研究,并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及新一轮双边投资协定实践提供了政策启示,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6.
7.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战略路径.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建立测度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依托GPCA模型研究了各省份高质量发展的动态趋势、发展指数排名及其变化;同时,采用K-均值聚类方法,进行了梯度划分和空间格局衍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7年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各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但东部地区提升幅度更大;与2000年相比,2017年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数排名依然较高,而中部地区、西部省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数排名相对较低,高质量发展水平依然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态势,而且中国高质量发展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梯度递减态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央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与西亚的经贸合作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基于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文章依次测算了中国与西亚的出口相似度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格鲁贝尔-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布雷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中国与西亚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发现:中国与西亚贸易的竞争性比较弱;两地贸易联系更加紧密并呈现产业间贸易特征;中国优势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西亚则拥有能源资源优势,两地优势产品类目没有重叠,各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差距也较大,双方表现出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中国可充分利用与西亚贸易的互补性和"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等有利因素,加强两地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9.
从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实施过程都容易导致不同程度的银行业危机。采用1973~2012年4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银行业危机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增加银行系统性危机发生的机率,特别是在存款利率市场化阶段,而严格的银行监管是抑制银行系统危机发生的有效方法;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无助于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甚至有可能会增加危机发生的机率;资本账户开放下进行利率市场化会增加银行系统危机发生的机率。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允许开设民营银行不会增加银行系统危机的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走出去需国家提供国际性公共服务保障,其中稳健外交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性制度保障。文章从双边外交关系切入,匹配2004~2018年双边联合声明公报数据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考察双边外交关系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研究表明:双边外交关系的增进对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意愿和成功率提高均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具体地,外访签订的联合声明公报促进效应大于来访签订的联合声明公报;随着时间推进,双边外交关系促进效应逐渐增强;相较于联合声明和联合新闻公报,联合公报对企业并购意愿的促进效应更强,且外交等级的提升对海外并购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本研究为稳健外交关系的企业跨国并购促进效应提供了新的系统性证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