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名辉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32(3):6-10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出自市场化国家,它以国家为单位考察贸易问题,舍象了国内贸易问题,这给后进国家(尤其是国内贸易机会未被充分利用的发展中大国)对贸易作用的认识产生了严重影响,容易出现"重外贸、轻内贸"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回顾,以强化对经济增长中国内贸易作用的认识,为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我国区际贸易规模与格局的变化特征,发现我国区际贸易规模逐步扩大,区际贸易顺差和逆差分布极度不均,东部地区多为顺差,而中、西部地区多为逆差.通过考察区际产业贸易关系,对区际价格传导效应研究发现,区际贸易主要在邻近省份之间展开,远距离省际贸易相对较少;产业链上游省份的各类价格对产业链下游省份的价格传导效应较为显著;伴随区际贸易的价格传导,价格波动分配效应在各省份间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能源要素区际贸易为分析基点,实证分析了要素价格扭曲与我国区域经济利益实现问题。研究表明,我国要素价格总扭曲程度保持在高位,东部地区扭曲程度高于其它地区;能源要素区际贸易存在严重的区域失衡,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成为最大的能源要素输出地;要素价格扭曲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利益未能通过区际贸易来实现,要素价格扭曲所带来的直接利益损失以及要素生产率区域差距所产生的区域经济利益外溢,构成中西部区域经济利益损失和区域经济利益空间失衡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对外贸易的发展理应建立在国内区际贸易充分开展的基础上。国内区际贸易的开展对对外贸易利益的取得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国内市场分割现象,使得国内区际贸易滞后于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并制约了对外贸易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本文的政策结论是通过加快改革逐步实现国内经济市场化和一体化以提高外贸利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区际贸易的视角,通过建立多地区多产业的李嘉图模型首次系统研究了国内市场分割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本文将国内市场分割的成因区分为地方保护和运输成本,并基于模型估计出地方保护和运输距离对市场分割的影响.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在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成因中,市场分割至少是和传统的资本禀赋差异、技术差异同等重要的因素,降低市场分割程度能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通过降低地方保护水平促进区域发展平衡时,应注意大幅降低落后地区的地方保护程度;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来降低运输成本也能起到促进区域发展平衡的作用.另外,缩小地区间资本禀赋和技术差异并不总是能促进区域发展平衡,在采取政策手段时,应该定位于大幅提升落后地区和中等收入地区的资本禀赋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西部企业开拓区际市场是一种战略选择 ,全面考察西部企业的市场环境 ,运用SWOT方法分析西部企业开拓市场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危机。西部企业应利用优势 ,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 ,加大开拓西部区际市场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从历年来的种种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如何看待这种差距。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发掘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营销价值;二是如何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营销价值为企业服务。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博弈论研究国内地区贸易壁垒问题,首先以囚徒困境模型为基础分析选择保护的动因,并探讨走出这种困境的可能性,再次建立动态博弈模型,阐释中央政府或地区协调组织实施严格的奖惩措施以有效避免恶性保护、促进自由贸易的重要性,最后结合数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作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受到重创,政府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应对手段。中国蕴含着巨大的国内区际贸易潜力,意义远大于小国。此外,产业结构优化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区际贸易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提高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简要概括了区际贸易发展缓慢的原因,接着指出了区际贸易能够提高地区竞争力以及协调发展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可以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思想,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国内区际贸易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关系,结论是国内区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关于促进我国区际贸易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