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全球金融危机:收入分配视角的解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第三波全球化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收入分配的格局。在各个国家内部,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在加深。发达国家收入不平等导致了宏观经济的金融化和消费者的债务积累。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中,不平等程度的加大压制了国内需求。为了应对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风险,这些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积累了庞大的外汇储备,从而间接地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提供债务融资。这种局面本质上就是一种无法持续的全球化。伴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美国次贷危机传导到全世界,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3.
石油金融化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石油企业与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在当今高度市场化的条件下.石油市场和金融市场发生着巨大变化,石油金融化不断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风险性、安全性的挑战。石油金融的巨大基础作用和推动力.一方面通过金融市场投融资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石油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石油企业更多地参与金融市场业务也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更为宏观和历史的眼光看,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过度金融化的后果。所谓金融化,即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产业部门转向金融部门,集中到金融资产的管理、流动和增值上来,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超过甚至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以美国为例,依托于房地产、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炒作的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从1950年的11.3%上升到2007年的20.67%。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货币化与金融化:影响因素与演进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货币化与金融化问题,尽管基本上符合经济货币化与金融化的总体趋势和演进规律,但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具有极高的货币化比率和偏低的金融相关比率(从而极低的证券化比率).从储蓄分流、金融结构优化和缓解流动性过剩3个视角对该问题的分析表明:储蓄分流应该是增量分流,金融结构优化应该是缩减间接融资的相对规模,我国出现货币化"折点"应满足的条件是M2持续增长但其增速却持续低于名义GDP增速.就我国货币化"折点"出现的时间而言,尽管具有不确定性,但金融相关比率和证券化比率在相当长时间内继续提升却是可以明确预期的. 相似文献
6.
论再保险业新模式的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纵横》2007,(14)
再保险是保险业开放最彻底、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保险领域,也是金融化程度最高的风险管理领域。受保险业和金融业相互融合的影响,国际再保险市场新业务、新观念层出不穷,对再保险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正"房企联姻银行"是近期楼市的一个热点,特别是万科、恒大、绿地等千亿级房企纷纷"进军"银行,引起社会各界关注。1月底,恒大地产则以33亿元收购了华夏银行4.522%股份,跃升为华夏银行的第五大股东。2月初,越秀集团宣布以116.4亿港元完 相似文献
8.
9.
近期农产品价格的新变化从传统的供需与成本等视角难以找出合理的解释,却与金融因素密切相关,于是从金融化的新视角分析.经农产品价格的因素分析与GED-ARCH族模型实证,发现农产品价格走向了金融化.而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农产品价格金融化会带来负面影响.为应对农产品价格金融化,分析了农产品价格金融化发生的原因与金融资本在农产品市场的运作情况,并在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金融化"概念是近年来西方激进经济学家提出的创新思想之一,资本主义金融化与国际金融危机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回顾了"金融化"概念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分别阐述了当代西方新左派政治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者、法国调节学派对资本主义金融化和金融危机的解释,系统总结了他们关于资本主义金融化及金融危机的理论的分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