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农村居民增收增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与国有土地入市不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利益分配复杂、融资渠道不畅等特点,当前研究对入市实施机制、金融支持模式仍缺乏深入理解。在分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进展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选择D区进行深入调研,总结提出了区级统筹推进机制、入市收益分配机制、镇级公司联营机制、项目整体谋划机制等四大机制创新。研究发现,以"整体授信分批实施+打造合规还款来源+提供区级增信支持"为特征的新型融资模式,可有效解决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融资困境。 相似文献
2.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切实关系到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利益,但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发展经验不完善的制约,目前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推广方案,尤其是涉及到增值收益的分配。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对于增值收益分配的研究,探寻在增值收益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9年修正的《土地管理法》将征地补偿安置协议前置于征收申请环节,并将其效力扩张到对能否启动征收权予以约束,这一改革旨在充分保障被征收人的各项程序性和实体性的合法权益,但也意外导致土地征收向国家购买的混同和异化,原本公权性质的征收权在正式的法律制度上遂演变成“协议征收”。征收权的公权性质之混同和异化将加大征收实务中“小群体抱团”“钉子户”和地方政府“逼上梁山”等制度风险。因应解决征收权的公权性质之混同和异化所导致的制度风险,应当沿着疏解征收权的非公益性职能的思路,让公益性职能归公权、非公益性职能归市场,推动强化公益性征收的公权性质、建立国家购买集体土地制度和实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三位一体”改革。引入强制缔约制度是在新法确立的补偿安置协议前置框架下强化征收权的公权性质的可能选择,允许国家购买集体土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则是让征收权退出非公共利益领域的两项补位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2019年8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的决定,决定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对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作出了最新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导向,在强化对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6.
研究目的:基于2015—2020年浙江省德清县与广东省南海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交易数据,实证分析产权的市场分割效应,定量测度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方法:OLS回归,时空地理加权回归,倾向得分匹配与相对价格法。研究结果:(1)产权的市场分割效应显著且存在地区差异,集体产权在南海区正向影响建设用地价格,而在德清县反之;(2)地区间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进程不一,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发育更为成熟的南海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水平为1.707,相较于德清县的0.880领先;(3)同一地区不同区域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水平也存在分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异地调整入市为特色的德清县相较于政府整备入市的南海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内部差异更小。研究结论:产权依旧是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面临的主要制度性壁垒,不同地区及其内部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分异明显。未来在深入推进土地权利权能平等,改善集体建设用地区位劣势的同时,也需进一步关注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民进城、集中居住特征凸显,农村闲置宅基地存量可观、增量可期,盘活闲置宅基地对于节约土地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价值。闲置宅基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一项有益探索,而明晰入市的条件和风险,是用好、用足创新型政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德清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作为准自然实验,评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合成控制法(SCM)、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德清县通过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显著地提升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德清县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分别采用安慰剂检验和排序检验方法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主要通过要素流动效应、公共服务优化效应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并且劳动力流动效应和公共服务优化效应的中介占比分别为2.36%和30.7%。研究结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未来应通过改革之间的协调联动,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