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35篇
  免费   782篇
  国内免费   189篇
财政金融   9290篇
工业经济   2307篇
计划管理   9723篇
经济学   9900篇
综合类   3259篇
运输经济   375篇
旅游经济   88篇
贸易经济   11099篇
农业经济   5060篇
经济概况   11793篇
信息产业经济   94篇
邮电经济   21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810篇
  2022年   746篇
  2021年   1135篇
  2020年   1231篇
  2019年   1341篇
  2018年   519篇
  2017年   1168篇
  2016年   1709篇
  2015年   2801篇
  2014年   6591篇
  2013年   5955篇
  2012年   4900篇
  2011年   5024篇
  2010年   4192篇
  2009年   3899篇
  2008年   4104篇
  2007年   3288篇
  2006年   2783篇
  2005年   2936篇
  2004年   1857篇
  2003年   2026篇
  2002年   1206篇
  2001年   926篇
  2000年   649篇
  1999年   248篇
  1998年   196篇
  1997年   155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2016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逐渐调整,创新驱动优势明显,经济增速较之以往相对放缓。2020年以来,突发应急事件的出现使经济社会呈现新形势:一是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是突发应急事件导致要素流动受限,供应链、旅游、餐饮等行业发生断崖式下跌;二是广大大中小学广泛采用线上教学,教学模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形式发生较大变化;三是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而市场的工作岗位因突发应急事件而压缩,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1]。  相似文献   
2.
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是为了给青年人才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进一步提升人才对地区发展的智力支持作用。运用PMC(政策一致性)指数模型的政策评价方法,对东北地区青年发展型城市现行的人才政策进行分析,并与高人才指数城市的人才政策做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东北地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人才政策整体较为科学合理,对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人才晋升、金融支持与海外人才引进等方面还存在欠缺。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人才政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开始探索如何结合劳动经济和经济地理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尤其在人口转型战略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技术等多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基于此,本文以A区为例,结合劳动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内涵,简要论述了我国人口转型状态与数字技术发展现状,并对A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究,希望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等产业相继出现.文章基于中国2009-2019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经济数据,利用锡尔系数、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值和泰尔指数分析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存在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发现:一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东部地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外部差异系数中,区域间差异要明显高于区域内差异;二是无论是区域内部差异和还是区域外部差异都在逐渐缩小,但是绝对差异依然较大.这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布局,加速了部分城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企业规模、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政府资金投入会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人工智能产业的推进过程中可以此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全国15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公租房准入政策和条件进行量化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起公租房准入指数,用以反映城市住房保障水平.以此为基础,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公租房准入指数对家庭居住公租房的影响.结果 显示,公租房准入指数越高,家庭获得公租房的可能性显著增加,从而验证该指数的合理性.文章发现,尽管在大力倡导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各地公租房仍然对外市户籍人口存在较高门槛.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流动持续增强,中央政府应建立对各城市科学合理的住房保障评估体系,重构地方政府激励机制,提高地方政府住房保障的积极性,同时应加大对外来居民的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6.
财政体制是影响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基础性制度。基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特征,本文提出了一个“非对称财政收支分权”的概念性框架,利用全国市县级政府财政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市县级政府非对称财政收支分权对当地企业资本跨区域流动的影响及内在逻辑。结果显示,非对称财政收支分权尤其是支出分权大于收入分权的负向非对称性会显著驱使本地企业在异地投资设立子公司。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和东部地区更加明显,且主要促进了资本的省内跨市流动。机制分析表明,企业所在地和投资目标地的财政收支分权差异通过市场投资环境从“推力”和“拉力”两方面共同驱使企业进行跨区域投资决策。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对称财政收支分权驱使的企业资本跨区域流动在短期内造成了企业非效率投资尤其是过度投资的增加以及资本回报率的下降,不利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在当前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为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发展“绿色矿业”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绿色矿业”发展具有主旨统一性和实践多样性、国家主导性和企业渐进性,需要完善的理论指导、体系构建和政策支持。“绿色矿业”的运行体系是由相关主体(绿色政府、绿色企业、绿色社会、绿色市场)及其功能共同形成的网络结构,各主体多元化、多维度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绿色矿业”的有序发展,最终实现“矿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成果共享”的目标。我国发展“绿色矿业”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不同的发展模式既有目标的同一性,又有方式的差异性。当前,我国“绿色矿业”发展还存在标准体系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发展格局不协调、协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行业协会及社会的协调支撑作用,并构建和优化“绿色矿业链”和“绿色矿业区域板块网络”,推动“绿色矿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形下,开展耕地生态价值补偿量化研究对了解耕地外部性价值的大小及深化耕地生态价值的量化方法和思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新疆为例,从14个地州市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出发,将生态超载指数作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足迹在各地州市转移的测度,同时综合考虑各地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构建市域生态价值补偿量化模型分别测算各地州市耕地生态价值补偿量。[结果](1)2015年新疆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整体上有盈余输出,全疆共可获得生态补偿费103.31亿元;(2)2015年新疆南北疆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比为1:1.7,生态足迹总量比为1:2.2,生态超载指数北亏南盈,表明南北疆耕地生态足迹和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间呈"空间异位"格局;(3)新疆北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及哈密市共需支付耕地生态补偿费55.67亿元,北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及哈密市外)和南疆地区分别可获得生态补偿费为96.59亿元和62.39亿元。[结论]该文可为新疆各地州市构建耕地生态价值补偿路径提供新思路,也可为以耕地生态价值量确定耕地保护指标和构建耕地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现首先阐述三权分置制度内容和实践、土地流转的两种方式以及该制度的优越性,再分析我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当前我国土地供给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现土地的三权分置制度不仅可以促进土地供给端问题的解决,而且以"一去一降一补"为切入点对我国整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指出,当代全球化经济中存在着贸易与投资发展的融合现象,包括一体化主题和投资超越贸易形成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经济全球化的融合原理,包括经典贸易理论条件的变化,传统发展战略内涵的变化,投资决定下贸易数据与国内生产总值意义的变化,并同时阐述了外资主导型贸易发展模式。针对现行理论研究中贸易投资理论的分离现象,提出了增加值贸易研究的深化方向以及对世界经济不平衡成因的看法,最后提出了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出发研究全球化经济特别是收益国际分配的总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