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8篇
财政金融   23篇
工业经济   7篇
计划管理   82篇
经济学   135篇
综合类   18篇
运输经济   8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32篇
农业经济   35篇
经济概况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人口规模看我国的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其就业压力也最大。近年来,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人口规模角度探讨我国的就业问题,分析人口规模对就业的影响,这对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口流动性、公共收入与支出--户籍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夏纪军 《经济研究》2004,39(10):56-65
本文分析了人口流动性的内生决定 ,以此解释中国户籍管理政策变迁的动因。文章表明 ,分权框架下的区际竞争将推动政府降低人口流动成本。一般而言 ,集权 ①框架下的最优流动性水平普遍低于分权框架下的流动性水平。与我国近 2 0年来户籍政策变化相一致的是 ,跨区劳动力配置需求的上升增加了户籍管制的效率损失成本 ,将推动人口流动成本下降。我们认为 ,除了协调地方公共品供给外部性、限制地区间税收竞争以最大化税收收入这两个基本原因之外 ,我国户籍管制的另一个特殊原因是便于执行地区差别政策。而设置流动成本的效率性取决于政府目标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一致性程度。  相似文献   
3.
李良 《时代经贸》2006,4(10):97-98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从这层意义上说,建设我国和谐社会,也就是建设一个老龄化的和谐社会。因此,必须加快保险行业制度创新与产品创新步伐,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以保险业自身的创新及和谐进步来保障老龄化社会和谐建设。  相似文献   
4.
咸金坤  汪伟  兰袁 《南方经济》2022,41(5):43-62
经济学理论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改变企业的要素结构、通过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应对,但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老龄化做出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文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整体来看,人口老龄化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资本劳动比,但资本劳动比的上升并不一定表现为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在规模较大、融资约束较轻的企业,老龄化促使其用固定资产投资替代了劳动,但在规模较小和融资约束程度较为严重的企业,人口老龄化并没有显著提高其固定资产投资,只是缩小了其劳动力雇佣规模,说明企业规模和融资约束是影响企业要素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此外,文章还发现人口老龄化主要促使企业利用资本替代低技能劳动力,而人口老龄化的资本替代劳动效应在资本密集型、生产率水平较高和非出口企业中更为显著。文章从微观企业投资视角拓展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的研究范畴,并通过规模效应和融资约束角度分析了制约工业企业提高智能化生产程度的因素,从而对传统的见解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文章的研究结论能够为政府制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助力企业要素结构升级的相关政策提供经验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Evidence assembled in this special issue of Food Policy shows that rising rural population densities in parts of Africa are profoundly affecting farming systems and the region’s economies in ways that are underappreciated in current discourse on African development issues. This study synthesizes how people, markets and governments are responding to rising land pressures in Africa, drawing on key findings from the various contributions in this special issue. The papers herein revisit the issue of Boserupian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as an important response to land constraints, but they also go further than Boserup and her followers to explore broader responses to land constraints, including non-farm diversification, migration, and reduced fertility rate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he region will need to more fully anticipate the implications of Africa’s rapidly changing land and demographic situation, and the immense challenges that mounting land pressures pose in the context of current evidence of un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a rapidly rising labor force associated with the region’s current demographic conditions, and limited nonfarm job creation. These challenges are manageable but will require explicit policy actions to address the unique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densely populated rural areas.  相似文献   
6.
The issue of what to promote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in urban areas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in academia and housing prices and population density are confirmed to be two of the most essential driving factors. However, research into the interaction of housing prices and population density with TFP has been neglected, with no previous studies taking spatia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which may bias the results. From this perspective, using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s and employing instrumental variables to solve the endogenous problem,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housing prices on TFP through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opulation density for 283 Chinese cities during the period 2000–2013, and confirms that the mediating effect accounts for 18.70 % of the total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e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of housing prices with TFP and the inverted U-shape of population density. The underlying logic is that housing prices change population density by attracting people with high purchasing power and discouraging those unable to afford housing, whereas increased density helps to promote productivity since the settled inhabitants always have highly developed work skills and are well educated.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housing prices on TFP through population density is analyzed, namely the spillover effect. We find that the spillover effect exists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as well as first, second, and third tier cities, while for western regions and fifth tier cities,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increased in housing prices slows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any spillover effect in fourth tier cities. A discussion and suggested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also provided.  相似文献   
7.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准确估算健康资本折旧率对把握我国人口健康资本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经典的健康资本需求框架内,正式引入年龄、环境与健康投资的异质性,扩展构建健康资本内生折旧率模型。基于永续盘存法基本原理,结合精算模型与生命表数据,对不同年龄、性别和风险假设下我国居民健康资本折旧率进行估算与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居民健康资本折旧率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与性别差异:中青年阶段折旧率缓慢提高、老年阶段加速上升;男性健康资本折旧率始终高于女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年龄对健康资本折旧率的影响下降,健康投资的影响则持续增强。提高健康投资回报率,是降低折旧率进而提高我国人均健康资本存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省级行政单元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周一星修正的1982—2000年城镇化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依据所构建的人口城镇化贡献模型,以省级行政单元为基本研究对象,考察了1982—2005年研究期内不同时段省级行政单元的人口城镇化差异变动情况。主要从城镇人口的相对增长指数和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率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各省级行政单元的城镇化差异,按时段将之落实到地图上,并将所有的省级行政单元划分成三个类型,然后将其对应于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四个阶段。最后,简单地说明了各省级行政单元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四种类型的转换过程或阶段转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私营企业的生产率表现和投资效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系统地研究中国私营企业的生产率表现和投资效率问题。样本分析表明,东部地区材料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的私营企业在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上都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然而这种优势主要集中表现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上。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显示各地区大部分行业的资本弹性稳定地处于0.2—0.3之间。对生产率方差的分解表明,地区和行业内部近90%的生产率差异来自TFP的差异,劳均资本的差异只占贡献来源的13%左右。虽然行业间生产率差异的主要来源还是TFP,但地区间的生产率差异则主要来源于劳均资本的差异。资本边际产出在地区间和行业间的不均衡分布意味着部门间存在资本配置的非效率。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发现,省际间资本重置给私营制造业带来的潜在产出增长效果比行业间的资本重置更加明显,这意味着私营制造业资本的地区间流动障碍比行业间障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是住宅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从社会效益角度对工业化住宅自身及其生产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了评价.主要从工业化商品住宅的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社会互适性及社会风险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住宅工业化给社会效益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