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通过对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和《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以及盛洪的《〈社会成本问题〉的问题》等文章的评论,指出“科斯定理”的核心是认识到社会成本问题的交互性以及权力转移的重要性,并且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条件下,不同制度安排的选择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所以制度安排至关重要;另外,本文认为在盛洪的《〈社会成本问题〉的问题》一文中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即需要根据交易费用是否为零来讨论产权界定不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以及最佳产权的存在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政府通过市场准入规制来调节市场结构,优化市场主体资源配置的问题。提出通过选择适当的门槛,政府可以促使企业更加理性地进行市场进入决策,保持市场适度的竞争,提高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我国省份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96,自引:4,他引:92
本文讨论了我国各省份之间的生产要素配置的有效性问题。首先 ,在估计各省份的生产函数的基础上 ,给出了各省份资本存量和劳动的边际回报率的大小。其次 ,本文引入了刻划边际回报差异程度的指标———离差指标。通过分析发现 ,从 1 970— 1 989年 ,资本存量的边际生产率的差异水平在缩小 ,从 1 989年起 ,边际生产率的差异水平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 ;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的差异从 1 970— 1 993年也在缩小 ,但是 ,从 1 994年开始 ,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的差异水平反而开始上升。最后 ,本文对出现的资本存量和劳动的边际回报率差异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苗昱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22-26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我国上市的14家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研究,发现14家上市银行整体上讲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这也是导致其经营绩效差的原因;结果显示,14家上市银行资源配置效率存在一定差异,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最高,其次是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最低;纯技术效率是造成上市银行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绩效呈现差异化的关键因素,规模效率不是导致上市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经营绩效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7.
资本市场的持续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九大强调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沪港通开通这一准自然实验,检验了股票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的开启促进了标的公司投资效率的提高,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环境不透明、治理水平低的公司;机制分析发现,沪港通开启后,公司信息质量的提高和分析师预测准确度的增加是股票市场开放影响标的公司投资效率的重要渠道;最终标的公司在沪港通开通后经营业绩也得到提升。本文结论表明,股票市场开放改善了公司的投资效率,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这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系列改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产权性质与企业创新投入及创新绩效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尽管整合制度逻辑和效率逻辑有助于调和现有矛盾,但是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忽略了影响创新绩效的微观要素与配置结构间的差异。以要素配置为切入点,将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划分为人员结构、人员层次结构与经费结构3部分,从产权性质视角打开企业创新投入的“黑箱”。结果发现:①与民营企业相比,国企倾向于配置更多创新资源;②在国企的3种资源配置结构中,仅经费结构配置合理,能够显著提升创新绩效,人员结构配置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不显著;③相比之下,民企人员结构配置较为合理,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④国企、民企人员层次结构配置均不合理且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民企善于发挥人的优势,而国企更能发挥物的优势。研究结论可为解释产权性质与创新绩效差异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兼业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户资源配置的特征与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行为具有多重目标。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追求收入最大化成为农户经营的主要目标。对贫困地区农户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由于不能够从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中获取足够多的收入来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贫困地区农户从事非农生产活动的现象非常普遍,非农活动进而影响了农户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资源配置。随着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和非农收入比例的提高,样本农户专业化生产没有得到发展,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并没有随之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因此,在目前资源和制度条件下,非农化过程很难有效提升贫困地区农业部门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在认识论上,发展普惠金融首先需要基于对普惠的理解。本文从经济伦理与中国固有的本末区分角度研究普惠的政策实践与得失,结论如下:第一,不同个体所具有的先验和后验禀赋不一致性造成了要素配置、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非均等性;由此普惠由伦理理想演化为政策取向:在要素配置、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均等性和反哺性。第二,普惠的包容边界应该覆盖所有人。从经济史的本末关系看,基于抑制某一群体以保护另一群体的狭义普惠存在向“排他”收敛的倾向,立足于本末兼重的广义普惠,则普惠金融框架设计成功概率更高。第三,普惠的基础是“俱乐部”,具有相同禀赋条件的人具有互助合作的伦理前提。弱势群体间的互助、合作、众筹可以成为普惠的基本实现形态,其特点是摆脱对财政转移支付的依赖性,有助于将普惠引入金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