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8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中国会展客流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大均  陈君子  贾垚焱 《经济地理》2019,39(12):103-109
基于大众点评网络平台的会展大数据挖掘,运用GIS空间分析、复杂网络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会展客流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中国会展客源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少数大城市,在空间上呈"东多、西少""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特征,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地区是中国会展客源市场的三大集聚区。②中国会展客流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深、成渝为中心的菱形空间结构,会展客流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82.05%的游客流动距离集中在0~50 km范围内。③中国会展客流网络呈现出以上海为核心,以北京、杭州、深圳为次核心的层级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小世界效应。④会展发展水平、会展发展规模、商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国会展客流空间的主要因素,其中,会展发展水平是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休闲旅游地空间结构及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汉市224家主要休闲旅游地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法、Ripley’s K(d)函数以及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类型休闲旅游地空间结构及其差异性。研究发现:①休闲旅游地趋于凝聚型分布,不同类型休闲旅游地集聚化程度差异明显,其中,休闲旅游地在空间上主要呈"大分散、小集聚"和"小分散、大集聚"两种分布模式。②休闲旅游地总体上由中心向外逐渐递减,圈层性结构明显,不同类型休闲旅游地地域分布具有差异性。③休闲旅游地空间分布呈倒"U"型结构,具有显著的集聚特性,不同类型休闲旅游地空间集聚尺度差异较大。④经济基础、人口分布、资源禀赋以及交通状况等是影响休闲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类型休闲旅游地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省域旅游业的竞争力评价及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域为研究单元,借鉴和创新世界经济论坛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WEF),结合中国实际,从综合竞争力、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四个维度来构建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比较各省域旅游业发展的竞争态势,并运用ESDA空间分析法,有效揭示指标数据所反映的区域竞争态势之间的空间依赖性与空间异质性,对其空间格局进行描述与可视化呈现。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将指标数值归一化为无量纲标量,再对因子层相应指标加和得到各省域旅游业发展四个维度的竞争力分值,研究表明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呈东强、中柔、西弱的分布格局;(2)通过GeoDA计算出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四个维度竞争力的全局Moran’s I估计值分别为0.1904、0.1972、0.1724.和0.1205,均为正值,且正态统计量z值均大于0.05置信水平的临界值(1.96),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中国省域旅游各项竞争力发展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空间集聚特征较为突出,竞争力强的省域和竞争力弱的省域分别趋于相邻,在空间层面上存在马太效应;(3)以(z,Wz)为坐标点,对变量所有观测值的标准化值z与空间滞后向量Wz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可视化的二维图示,得到中国省域各项旅游业竞争力的Moran散点图及空间关联图,反映出东部沿海省域和长江中下游省域的旅游业各项竞争力水平空间结构上已基本形成了较显著的HH型的连绵区,东北与西部省域则多数处于旅游业竞争力LL集聚区,两极分化的现象明显;(4)运用局部关联指数Getis-Ord Gi~*,采取Jenks最佳自然断裂分级法生成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的热-冷点区域图,研究表明,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热-冷点区呈现由东南向西南、东北、西北推移的阶梯状分布,形成了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热点区的典型性核心-边缘结构。  相似文献   
4.
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以及旅游发展政策等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性,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和空间尺度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其空间结构具有等级性、层次性、多样性以及复杂性.本文运用分形理论,结合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构建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将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发展模式、集聚发展模式、多中心发展模式和一体化发展模式4种类型,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多分形特征明显,且处于多中心发展模式的初级阶段.最后提出了武汉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经济联系空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结合引力模型对湖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以及旅游经济联系量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在空间上呈现出以武汉为中心逐渐向周边递减的圈层式空间格局;(2)旅游经济联系空间差异显著,具有“东密西疏”的空间特征,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联系较为紧密,空间网络化明显,鄂西生态文化圈旅游联系较为稀疏;(3)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地域差异明显,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联系总量远高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4)旅游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量相关性明显,其组合状况在空间上呈渐进式阶梯状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是时代的产物,其空间分布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运用GIS空间分析法与分形理论对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2)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分形结构,且分形结构大致沿着流域内部河流等线状要素展开;(3)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是地形地貌、水系、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地域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亲水性"以及上中下游、干支流的差异性等空间特征,彰显出流域这一特殊地理单元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空间格局及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平台的旅游大数据为旅游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数据来源。基于网络游记攻略文本数据的挖掘,运用GIS空间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的空间格局及其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逐渐形成了以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为重要支撑的"品"字型格局,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行政藩篱效应;旅游流空间差异明显,长沙市→湘潭市、上饶市→景德镇市、长沙市→岳阳市、武汉市→宜昌市等是主要流动方向;旅游流网络整体结构比较松散,且不均衡性强,主要由少数节点控制,系统内部存在较强的凝聚性;武汉市、长沙市是核心节点,南昌市是次核心节点,九江市、上饶市、宜昌市、岳阳市等是重要节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处于延伸扩展模式发展阶段,在城市群旅游流内部存在多个子嵌套系统。最后,就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空间的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演化及影响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垚焱  胡静  刘大均  朱磊 《经济地理》2019,39(1):198-206
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密度、分布均衡性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分布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逐渐增强的演变特征;(2)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高密度区呈现散点状结构向组团结构演变的特征,并逐步形成"U"字形核密度结构;(3)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不等概率分布,存在围绕武汉、宜昌、长沙、南昌等城市集聚分布的现象,但呈现出不断均衡的发展趋势;(4)资源本底、市场条件及政策环境对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逐渐加强,不同等级旅游景区受到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特征与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湖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湖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内部不同区域旅游流的网络结构及其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流空间结构优化对策。研究表明:1湖北省旅游流网络节点核心—边缘结构明显,网络整体密度低,中心化趋势明显,核心节点偏少。2湖北省旅游流呈现出以武汉为核心,以宜昌、十堰、襄阳和恩施为次核心的网络结构。3区域内"两圈"旅游流网络结构差异明显,鄂西圈旅游流网络密度相对较高,武汉城市圈旅游流网络密度较低。最后,研究认为,要进一步建设完善核心节点,加快边缘地区发展;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构建新的旅游空间体系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对入境旅游等级规模结构的认识与把握,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建设以及市场营销.从入境旅游目的地和市场的角度出发,运用首位度模型、位序一规模模型对湖北省入境旅游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入境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市场在等级规模上发展不合理,入境旅游目的地首位分布结构突出,入境旅游市场首位分布尚不明显l(2)入境旅游目的地等级规模分布较为分散,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处于核心极化阶段,首位入境旅游目的地——武汉的垄断性强,中间层次的入境旅游目的地较为欠缺I(3)入境旅游市场等级规模分布较为均匀。等级规模体系发育不完善.最后,就湖北省入境旅游等级规模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