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21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乡治理体制变革的三维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治理体现了国家公共行政权,而城乡治理体制则充分表现了各级政府的公共行政效率.因此,针对当前存在的城乡差距和城乡治理低效率问题,对治理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变革的三维走向是从压力型治理体制转变为激励型治理体制、从权利约束型治理变为权利给予型治理、从人治型治理变为法制型治理.这是我国缩小城乡差距和改善城乡治理现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多维度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认识城乡差距与城乡差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我国城乡差距具有多维度性:深层次的政治维度的城乡差距以政府治理为核心;中间层次的经济维度的城乡差距以产业发展水平为代表;表层次的社会维度的城乡差距以公共产品资源配置为标志。从三者之间的关系看,城乡政治差距是导致城乡经济差距与城乡社会差距的源头,城乡经济差距是权力资源配置失衡的外在表现形式,城乡社会差距是城乡政治差距和城乡经济差距向社会福利领域延伸的结果。统筹城乡发展要从政治层面的城乡治理入手,经过以财政支农、工业哺农、城市助农为主体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实现以共享型经济增长理念支撑下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3.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美平 《当代财经》2011,(11):105-111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近期提出的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的产业,因此,技术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视角,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该模式能够把自组织创新、集合原生创新、次生模仿创新整合到最佳技术创新状态,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成长。  相似文献   
4.
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必然性。从深层上看,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源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从中间层次上看,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是源于现代自由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的根本缺陷;从表面上看,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是因为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误导。从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进而又加深为世界性经济危机,其内在逻辑在于大资产阶级掌控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孕育了危机全球化的所有基因。  相似文献   
5.
乡镇企业集聚通过规模效应的运用和专业化的集中,推动我国乡镇制造业基地建设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文章从我国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分析产业集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为要加快我国乡镇企业集聚发展必须要加强政府在集聚战略规划的作用,重视乡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为企业提供一个法律完善,行为规范,服务全面高效的适宜环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城乡规模结构的研究,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农村人口规模的不断缩小是遵循如下规律的,即城镇人口的非自然增长规律、城市化三阶段规律和最佳城市规模决定规律。这三个规律及其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面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1.以自组织共生单元创新为主来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要从无序(低级有序)状态向有序(高级有序)状态演进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打破封闭、半封闭的平衡状态,营造非平衡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引进负熵。高校和专门科研机构恰好是一个自组织系  相似文献   
8.
生态危机、技术创新转向与城乡循环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美平 《当代财经》2007,(8):89-93,F0003
城乡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发展城乡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化解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和复兴生态平衡.针对中国目前的生态约束状况,化解生态危机必须从技术创新开始.技术创新在设计理念上取决于文化类型,在路径选择上取决于体制创新过程中的政府导向.因此,从传统文化到生态文化的文化转向是技术创新理念生态化转向的潜在间接因素,从单纯激励经济增长型体制到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型体制的体制创新转向是技术创新路径生态化转向的外在直接决定因素.这一技术创新转向是从技术利润型到技术生态型.生态文化转向与和谐型体制创新转向日渐完成的过程,就是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普遍化的过程,也是由彰显的生态化技术范式支撑城乡循环经济深度发展的过程,还是复兴生态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国第一次工业化形成了积重难返的“两极结构”。受此影响,始于20世纪中叶的中国第二次赶超型工业化不仅没有消除“两极结构”,反而扩大了城乡差距。为了摆脱“两极结构”的束缚,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初见成效的第三次工业化。这次工业化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以改革为手段的内源现代化和以开放为途径的外源现代化结合起来。从发展的角度看,这次工业化必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用地弹性系数高是城市土地国有制下城市土地管理制度、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和城市土地征用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应立足于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协同发展,进一步规范法制化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建立只用于公共目的的城市土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