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5篇
经济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支农资金低效是不争的事实,不同研究视角给出了不同解释。本文通过对财政支农资金低效问题的梳理,指出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探讨财政支农资金体制变迁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制度博弈中要重视农民利益等,为深入研究财政支农资金低效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生鲜食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生鲜食品在安全性、时效性以及多样性等方面引起的研究一直居高不下,同时在服务上的要求也日益严格、高标准。而企业要达到消费者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它的总成本会很高,企业的利润将会大大减少。解决生鲜食品中出现的问题,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使总成本最小是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层次分析法对生鲜食品的多个目标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国家财政逐年加大对其投入,但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财政支农政策投入偏向,使得"三农"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本文拟选取我国1995-2006年的财政支农数据,利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试图找出影响财政支农效应的因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制度的改革和变迁,带有明显的中央集权和路径依赖特征,是中央、地方政府及农民三者之间利益博弈过程。因此,以制度变迁理论为依托,强化中央政府在财政支农资金制度创新的作用,重视地方政府的"主体地位"和壮大农民组织利益集团,实现财政支农资金效益的跃升,这是财政支农资金低效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逐步推进,信息技术和设施差距逐步在城乡之间扩大,信息传递模式的落后成为阻碍乡村发展的“数字鸿沟”。通过对数字乡村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将“互联网+”与农业、金融、文化、医疗、教育及乡村管理六方面融合,构建乡村用户信息传递模式,并从乡村产业、乡村服务管理、乡村生活视角提出数字乡村建设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通过统计数据分析,1990 ~201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4.5%,远大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3.1%;2003 ~2013年市辖区人口比重逐渐下降,镇街区人口比重逐渐上升,呈现明显的逆城市化趋势.城市户籍虽然有吸引力,但是人口小城镇转移已成为较好的现实选择.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执政理念越来越科学化以及城—镇—村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结果.实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城乡间有序流动的关键是转变观念,做好城—镇—村一元协同规划;转变职能,提升各级政府协调管理水平;准确定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集聚经济;强化基础,提升小城镇生活质量;生态修复,提升小城镇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7.
一、安徽省财政支农资金情况分析 1.安徽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现状 安徽省农业人口多、耕地少,“三农”问题严重而迫切,为此2006年省财政厅在全省选择财政支农资金试点10个县,整合使用各级财政支农资金24891万元,引导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投入10亿元支持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指示精神,增强发展县域经济紧迫感,黑龙江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依托各个县域生态资源特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农业,以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该文阐明塔里木河由于沿岸盲目开荒 ,乱引漫灌 ,缺乏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造成塔河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资源总量剧减 ,水质恶化明显。为此 ,提出了塔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南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国家财政逐年加大对其投入,但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财政支农政策投入偏向,使得"三农"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本文拟选取我国1995-2006年的财政支农数据,利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试图找出影响财政支农效应的因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