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1篇
财政金融   16篇
工业经济   17篇
计划管理   45篇
经济学   139篇
综合类   47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53篇
农业经济   4篇
经济概况   6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寻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挖掘促进中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力点,运用元分析方法,对中国国内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相关文献进行再分析,结果发现:①企业层面的企业规模、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企业研发人员投入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组织间层面的知识协同性、知识转移能力、信息沟通渠道及合作紧密度,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支持,区域层面的法律法规完善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均能够显著提升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②区位因素、数据类型分别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与企业规模、政府经费资助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中国2013—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引入社会融资规模、R&D经费投入两个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来考察金融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产业集聚不仅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起到直接促进效应,而且分别通过以下两种路径方式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一定的正向促进效应,即“金融产业集聚→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金融产业集聚→社会融资规模增量→R&D投入→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进一步汇聚金融产业资源、扩大资本规模、支持科技创新,将有效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利用FDI为引资地区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创造了一个高级的开放式创新平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吸引高质量的FDI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自主创新与利用FDI是相辅相成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长三角各省市的自主创新及利用FDI的协整关系,发现长三角各省市的自主创新和实际利用FDI之间既存在正的、也存在负的长期均衡关系。据此建议,加大高质量FDI引进力度,提升长三角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强本土公司创新产出的成果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创业网络理论、创业学习理论和创业成长理论,构建创业网络双重嵌入、双元创业学习、自我效能以及大学生新创企业绩效内在逻辑关系模型。基于168份大学生新创企业样本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网络关系嵌入,网络结构嵌入对大学生新创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相比网络结构嵌入,网络关系嵌入对大学生创业学习的影响更为显著;大学生创业学习在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嵌入影响大学生新创企业绩效中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对网络关系作用传导更明显;自我效能正向调节网络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对大学生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考虑能源回弹效应下,分析高碳产业低碳技术突变技术门槛,发现技术碳减排存在由量变到质变的门槛效应,另外还发现能源回弹对门槛效应具有显著影响。运用Hansen门限面板模型、结合CD生产函数的能源回弹模型发现:①不考虑能源回弹效应,高碳产业低碳化过程中的技术突变存在两个门槛;②考虑能源回弹作用,将减少为一个门槛,并且将延长高碳产业完成低碳技术突变所需时间。因此,为加快高碳产业低碳技术突变,有效减少碳排放,一方面应缓解能源回弹效应的影响,对能源回弹效应较大的高碳产业采取实时监控,对能源回弹较小的高碳产业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检方式监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相互配合,在高碳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控制能源回弹效应。另一方面,市场手段和政府职能双管齐下,协助企业低碳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优化税收结构,弥补低碳技术升级导致的负外部性,完善高碳产业转移或市场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6.
建立有效的贸易摩擦预警系统有利于中国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将警兆信号法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从宏观经济形势、产业供给能力、双边贸易状况、市场需求水平等四个维度切入,构建了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系统模型。预警分析表明,模型的预警效果与现实拟合较好,具有可行性。从模型的预警结果来看,2019年~2020年中国输美光伏产品贸易摩擦警情均低于轻警级别,仍面临一定的贸易摩擦风险。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债务结构治理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3年度中国证券市场上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公司绩效指标与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比率、长期负债率表现出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说明债务结构的治理效应对公司绩效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即债权治理在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中表现出软约束和治理弱化的特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企业的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枢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我国目前信用缺失现象却日益严重。对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缺失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加快建立信用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加强道德教育,营造全社会信用意识;经营者树立诚信经营的伦理观,加强企业自身信用建设;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建设信用评估机构,提出企业信用建设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To be relevant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green growth must be reconciled with the two ke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natural resource use and poverty in these countries. First, primary products account for the majority of their export earnings, and they are unable to diversify from primary production. Second, many economies have a substantial share of their rural population located on less favored agricultural land and in remote areas, thus encouraging “geographic” poverty traps. If green growth is to be a catalyst for economy-wide transform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n it must be accompanied by policies aimed directly at overcoming these two structural features. Policies and reforms should foster forward and backward linkages of primary production, enhance its integration with the rest of the economy, and improve opportunities for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spillovers. Rural poverty, especially the persistent concentration of the rural poor on less favored agricultural lands and in remote areas, needs to be addressed by additional targeted policies and investments, and where necessary, policies to promote rural-urban migration.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随之引起的弊端也日益凸显,经济转型和经济升级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本文选取1995~2014年中国20年间的统计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从人民幸福感程度、结构优化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外向型经济、创新驱动能力方面考察中国经济阶段性特征,再运用系统聚类分析,进一步探索出中国在这20年间历经的经济升级状况及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中国经济再次升级的动力源泉在于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科技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服务业、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