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4篇
经济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贸易经济   9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采用皮克林实践的冲撞理论,对"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与小学教师在职教育进行文化研究。小学教师在职教育要遵循学校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减负新规"在特定时间促进小学师生异质性要素耦合,实现教育改革的基本信念。  相似文献   
3.
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对自身与他人教育经验的借鉴与升华形成的客观知识,对于提升教师职业专业化、增强教师主体性存在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理念性存在的前提下,对现行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进行批判,且以其主体——教师为视角对其开展全新研究,并积极探索立足于生活、建构、理解、实践基础上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是教育的本有属性,教育选择不仅包括以教育为主体、以社会大众的利益和市场经济发展为价值导向的选择方式,更包括不同文化背景下,特殊个人或者群体对自身教育的能动地、有意义地特殊选择。在教育选择与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上,"选择什么"、"怎么选择"、"怎么教育"成为需要深刻认识与不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扶贫必扶智,扶智必扶教育,扶教育必依教师。乡村教师的教育扶贫角色价值体现为其对贫困地区教育贫困信息的精准拥有和教育贫困处境的切身体验。推动"扶教师之贫"与"依靠教师扶贫"的价值共生、构建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贫困信息多元化收集与应用机制、建立家校联系经费投入制度和教师家访的补贴奖励机制,是发挥乡村教师教育扶贫价值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吕美燕  郭宁  罗炎林 《商》2014,(14):24-24
社会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治理主体之一,对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观念,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社会参与制度不完善,社会参与现代学校制度的积极性低,形式单一,起到的实质性小。因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面临社会参与的问题,要通过制度建设,观念转变,政府适当介入,新媒体技术应用等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7.
吕美燕  何文娉  刘婷  朱丽 《商》2014,(14):180-180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将影响学生在校的成功与否,并进而影响到其以后的发展。学校教育并不是孤立的,相反它受到家庭、社会以厦国家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将对学生的成长教育产生巨大的作用。关于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理论的研究在近十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我国的起步较晚。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比国内和国外家校合作,对我国家校合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民族教育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对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实施的教育。旨在提升民族教育质量的民族教育政策具有"民族性"、"发展性"和"文化性"等特点。它们集中地反映为民族教育政策的"文化性质"。一方面,民族教育政策在存在形式、目的、对象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文化特征,对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化也对民族教育政策整个过程产生"显性"和"隐性"的影响。民族教育政策的这种特征决定了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应该要从文化和政策相关利益群体的需求和实际出发,体现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教育特点,因而是"价值相关",而不是"价值无涉"的。  相似文献   
9.
农村中小学校车系统建设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定校车法规,为校车系统建设提供法律保障,明确责任主体,做到层层落实;政府和市场相结合,保障校车系统安全运营是校车系统建设切实可行的措施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应把偏远农村作为发展校车的重点区域,这是非常及时、特别正确的,完全符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本文对如何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车系统,提几点看法和设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从2009年的24位大幅下滑至今年的31位,究其原因,主要问题出在"金融教育"上面。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学者眼里,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离不开经济学家群体的成长;而这个经济学家群体及其影响下的经济学教育的扎实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崛起的基础和方向。中国的经济学教育达到了什么程度?中国教育现状下的经济学教育投入和产出的现状是什么?中国和发达国家在经济学教育领域差距在那里?如何将西方社会产生的经济学"中国化"?本文将以展现和研究的手法逐一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