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4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6篇
经济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贸易经济   12篇
经济概况   9篇
信息产业经济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雯  周艳球 《理论观察》2007,(3):136-137
大学在社会的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着眼于中国实情,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的办学经验,对于指导我国如何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又是一年高考后,高校的录取情况再次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但近年来,各省“超级中学”崛起、高校中户籍为农村的学生比重下降、省区间入学机会差异等问题不断出现,让人们不得不深思:我们应该给那些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学生们一个怎样的“高校梦”和“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世宗Sejong】世宗,尽管在韩语中意为世界之最,但在地图上原本并找不到,它实际上指的是燕歧郡与公州市,六年前,这里被韩国定为新首都所在地。现在,它尚未穿戴齐整,又被改换门面,李明博政府1月推翻了迁都计划,代之以全新的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4.
“在不符合科学精神的评估及评价体系下,大学很有可能沦为大学排行榜里的大学,一流大学成为指标化和数字里的一流大学,令人担忧的是.与这种大学排行榜相对应的评价、评估方法,正在成为一种制度,污染着学术空气?”这是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对外界公开表示的,他的担忧就是当下大学排行榜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论文结合我国大学的实际,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途径。勇于创新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灵魂,拥有一流的人才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注重科研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一要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趋势,充裕的办学经费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物质保障.良好的设施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林家翘不是个令人熟悉的名字。这位世界著名的应用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已回国9年,却鲜有面对媒体。但是,这并不影响这位95岁老人受人敬仰。在应用数学界,29岁时,他就已经"暴得大名"。  相似文献   
7.
在清华大学校园中心地带的树荫静谧处,有三栋精致的白色别墅,这就是被誉为"清华大师别墅"的地方。有三位科学家受邀入住这里,他们分别是诺  相似文献   
8.
选取相关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探究科研投入与学术研究产出和应用开发产出的关系。研究发现,科技经费投入对于提升学术研究产出和应用开发产出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人力资源投入仅对学术研究产出具有显著影响。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多渠道增加经费、引进人才、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体制等提高科研产出进而推动一流大学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通过"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建设、"2011创新计划"等,我国一流大学建设之路不断向前推进,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双一流"建设把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引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承担着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历史责任。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应科学合理定位,紧紧围绕依靠行业办学的思路,依托传统优势学科,以建设一流学科为引领,带动学校整体跨越发展,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0.
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越来越依赖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当前我国高校承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任务大多处于在建阶段,符合高校特点的能力建设模式尚在探索中。通过对2007-2020年脉冲强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纵向案例研究,建立复杂产品系统(CoPS)的动态能力演化分析框架,从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分析高校承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动态能力搜索—获取—转型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高校通过建立新型“举校”体制,发展自组织网络调动校内外组织和技术互补性资源,能够有效构建高校的复杂组织和技术能力,统筹提升科研成效、学生质量和教师质量,实现面向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的转型,从而获得一流大学的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