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3篇 |
专业分类
经济学 | 233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5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国外行为金融理论述评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EMH)两大基石上的。这些经典理论承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其模型与范式局限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分析。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PM和EMH的权威地位。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 相似文献
3.
4.
5.
行为金融理论的前沿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古典框架下的金融理论或有效市场理论假说存在基本缺陷或无法解释的问题 ,行为金融理论在某些方面对其提出的挑战直接针对新古典微观理论的一些基本理论前提。与新古典金融理论的理性假定不同 ,行为金融理论依赖对各种非理性心理现象的分析 ,其基础是实验心理学近年来发展的一些理论。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批评到建设的关键一步 ,它已不再是纯粹的批判式理论。另一方面 ,该理论至今缺乏内部一致性和系统性。未来的发展将是逐步将传统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整合为较为统一的理论体系 ,并进一步获得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6.
7.
投资者“热手效应”与“赌徒谬误”的心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运用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无论股价连续上涨还是下跌,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个人投资者或潜在个人投资者中,“赌徒谬误”效应对股价序列变化的作用均要强于“热手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在股价连续上涨的情况下,随着上涨时间加长,他们认为下一期股价下跌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从而卖出的倾向增大,而买进的倾向变小;股价连续下跌时,随着下跌的时间加长,投资者认为下一期股价上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从而买进的倾向增大,卖出的倾向减小。这一结果表明,在中国股票市场处于中长期“熊市”中时,至少较高知识水平的个体投资者存在期望市场回升的基本心理动力。实验也发现了这些投资者存在着明显的“处置效应”,即股价上涨时倾向于卖出,股价下跌时则倾向于继续持有,该效应在女性及专业投资知识与经验程度较低的投资者身上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9.
基于心理资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员工的积极心理资本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首先分析了心理资本的内涵与特征,进而深入阐述了基于心理资本的工作分析、招募甄选、培训开发、绩效管理和报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对策,最后对心理资本的应用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0.
不确定性与认知欠缺导致欠发达国家的政府失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哈米德·豪斯塞尼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2):34-38,97
政府失灵是经济学和政治学普遍关注的问题,并认为政府失灵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市场失灵的后果,但作者并不同意主流观点把政府失灵简单地或主要地归为政府公务人员自身利益的追求造成政府行为的扭曲,而从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感性认知的欠缺角度,对欠发达国家政府失灵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