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0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0篇
财政金融   78篇
工业经济   43篇
计划管理   254篇
经济学   267篇
综合类   73篇
运输经济   3篇
旅游经济   16篇
贸易经济   203篇
农业经济   80篇
经济概况   144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5年   220篇
  2024年   202篇
  2023年   233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板峪口—上寨地区位于太行山中段阜平穹褶束与五台山—恒山花岗绿岩带汇合部位。该区发育两期韧性剪切带,第一期为拆离—滑脱型韧性剪切带;第二期为逆冲推覆型韧性剪切带。本文重点总结了韧性剪切带地质特征,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认为原五台群为由一系列韧性剪切带分割的构造岩片叠置体。板峪口组和五台群金刚库组中的部分中深变质片麻岩为“外来岩片。”原五台山群与阜平群为由韧性剪切带接触。并总结了韧性剪切带对金矿的成矿、控矿规律。  相似文献   
2.
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是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本文基于2010—201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技术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准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技术显著提升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且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东部和中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更明显的提升作用,而对西部和东北部未有显著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技术通过促进服务业就业和增强服务业产业链韧性等机制提升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业态,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更加依赖于生活性服务业。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更好发挥数字技术应用的价值驱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提升乡村韧性水平,建设韧性乡村,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工程”四维评估框架构建乡村韧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障碍度模型对中国乡村韧性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区域异质性,揭示其空间相关性特征,并诊断其障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在时序变化上,中国乡村综合韧性水平逐年提高,空间差异先减后增;生态韧性是影响区域均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空间分布上,东部地区乡村韧性高于中西部;较低韧性和低韧性区域数量较多、分布较广;区域内不均衡是导致中国乡村韧性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空间关联上,中国乡村韧性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全局Moran’s I指数值呈“W”型波动态势;乡村韧性的正向集聚程度增强。在障碍因子上,准则层平均障碍度依次为经济>社会>工程>生态,人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和每千人农村人口村卫生室人员数是制约乡村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4.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构建城市洪涝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RAGA-PP)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江苏省各市洪涝韧性进行总体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3个地级市城市洪涝韧性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镇江、徐州、泰州、扬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江苏省城市洪涝韧性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苏南优于苏北;防汛物资储备调拨能力、公众灾害应急意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水管网长度和高等院校毕业生数等指标对城市洪涝韧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商业健康保险在中国医疗保险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在满足个性化需求和产品创新方面。商业信贷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被广泛认可,但其在风险分担和风险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通过构建多重均衡模型,对商业健康保险、信贷参与的路径依赖进行了深入分析,实证探究了不同情形下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商业健康保险显著增强了农户家庭经济韧性,而单独的信贷参与在接近临界资本水平时发挥作用,“商业健康保险+信贷参与”显示出比单独商业健康保险更强的减贫效果,尤其对刚脱离贫困陷阱的家庭。这为制定精准的农村金融政策和推进共同富裕战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水平的供应链韧性既是上市公司资金安全、实现健康运行的基础,又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应对各种外部危险能力的基础。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为增强上市企业供应链韧性提供了关键金融支持。本文基于2011—2022年中国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展开分析,验证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供应链韧性存在显著影响。同时,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在数字普惠金融与供应链韧性的关系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此外,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供应链韧性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为上市公司和政府提供了较具价值的政策建议:上市公司应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提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进而提升供应链韧性;政府则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与发展,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TOE理论,以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多时段QCA方法,从组态视角对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驱动因素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空间上呈现出东中西“梯度结构”分布特征,时序上呈现出波动上升型、波动回转型和波动下滑型特征。任何单一前因条件均不能单独成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必要驱动因素,是以技术-组织驱动型、技术驱动型、技术-环境驱动型和均衡发展型四种驱动类型下的五条组态路径协同促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技术-组织主导型组态路径中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强度、知识型组织和技术型组织是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最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对于探索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驱动力、提出适宜路径、提升我国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极具实践价值的改革参考与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度和评价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实证检验其影响因素,为维持全流域乡村地域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泰尔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乡村生态韧性进行测度和评价,运用PCSE、FGLS方法实证检验了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1)在时序演变上,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有所下降,乡村生态韧性均值从2010年的0.215下降到2019年的0.200;(2)在区域分异特征上,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并未出现明显极化现象,但各地区乡村生态韧性总体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且上游、中游和下游不同流域段之间的差距是导致全流域各地区乡村生态韧性差异的主要原因;(3)在空间格局上,全流域呈现出上游、中游、下游梯度下降态势,且空间演进呈现“东北—西南”格局,总体上空间布局的演变较小;(4)影响因素发现,农村信息化、财政支农与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呈正相关关系,而农村经济增长、农村人力资本、城镇化发展与乡村生态韧性呈负相关。[结论]建议以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生态化发展,构建合理的留才引才机制,深化数字乡村建设,推进绿色城镇化,构建城乡环境共同体,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以提高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1—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影响以及消费升级和研发投入强度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消费升级、研发投入强度分别在数字普惠金融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影响中表现出单一门槛效应和双重门槛效应。进一步的地区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仅对中西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起到提升作用,消费升级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分别表现出双重门槛效应与单一门槛效应,研发投入强度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均表现出单一门槛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数字普惠金融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相关研究,为高技术制造业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创新韧性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明晰宅基地退出绩效目标,构建评价体系,对典型试点区域宅基地退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探寻宅基地退出绩效提升路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与政策绩效评价工具方法的综合运用。研究结果:宅基地退出绩效目标主要由中央政策目标和地方政府、村集体、退出农户的利益诉求构成;回应绩效目标,基于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并嵌入乡村韧性理论,构建了从过程到结果、兼顾多维利益诉求、考虑长短期变化的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实证考察和评价分析发现,义乌、余江、泸县的宅基地退出绩效总体表现良好,但主要在经济韧性上存在短板,面临着资金紧张、主体乏力、盘活再利用受限等困境。研究结论:全面提升宅基地退出绩效,关键要在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统领下,通过优化退出资金运作模式、形成多主体共治局面、拓宽退出土地盘活路径等,健全宅基地退出长效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