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
邹承鲁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长期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B两条肽链的拆合,为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建立了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以及确定必需基团数的作图方法;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假说,将蛋白质变性研究从以结构研究为主推向结构与功能密切结合的水平。本文通过梳理邹承鲁院士的几个重要科学发现,试图展示其在科研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石闯 《中国商界:上半月》2011,(6):175-175
当今,我国正处在转型期,领导干部必须与时俱进,转变领导方式方法,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潮流。领导干部学习科学家精神,是追求一种做人做事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学习科学家精神有助于领导方式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4.
如何更好地弘扬科学家精神,将其传播给社会大众,已成为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需要用心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以5W传播模式为理论基础,以笔者亲身参与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全国巡展为案例,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索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170篇《学姐来了》文章为样本,探讨中青年科普作品的特点,考察其内容亲和力和感召力,重点分析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情况。利用质性数据分析方法,对科普内容作高频词分析、内容分类和交叉分析等。研究发现,《学姐来了》科普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围绕孩子、健康养生等科学话题,通过良好的衔接、幽默的用语方式,将理性逻辑和求真批判的科学精神与协同、育人等科学家精神传播给中青年群体;样本内容的亲和力主要通过语言的衔接性和幽默来实现;样本中体现科学精神的内容多于体现科学家精神的内容,二者的出现具有正相关性;随着时间的变化,样本的亲和力波动幅度很小,而感召力的波动较大。因此,科普内容应适当增强“爱国”“奉献”等体现科学家精神的感召力;中青年群体科普的“二重性”和可能存在的科普需求年龄后移趋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