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计划管理   10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4篇
经济概况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生产计划是企业得以顺利运营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使企业适应外部动态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生产计划应具有动态响应能力—敏捷性。本文将生产计划敏捷性分为四个层次:时间(Time)、成本(Cost)、鲁棒性(Robustness)和自适应性范围(Scope of Change),并构建了生产计划敏捷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体现影响决策因素的多样性,本文基于证据理论建立面向多专家决策的生产计划敏捷性模型,并通过算例分析,说明生产计划敏捷性的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2.
敏捷性是多式联运同盟的核心能力。在建立多式联运同盟敏捷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指标的权重,然后采用灰色多层次关联分析评价不同多式联运同盟的敏捷性,用实例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沈辉  孟迪云 《物流技术》2011,(23):59-60,78
基于敏捷思想,提出打造敏捷的烟草物流一体化模式,并且提出实现烟草物流一体化的三个环节,首先需要整合业务流程,其次构建高效通畅的信息平台,最后构建上下游企业的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4.
汪昶  马绝尘 《物流技术》2007,26(12):123-124
系统分析了戴尔公司供应链的运作情况,从信息和实物两个角度详细阐述了戴尔公司供应链的优越和高效。对戴尔公司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进行了完整的阐述。揭示了戴尔公司供应链系统的敏捷。  相似文献   
5.
基于敏捷性的企业动态联盟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古诺模型为基础 ,引入由敏捷性为用户增加的效用参数分析企业动态联盟。敏捷性实现策略 ,在于遵循RRS设计原则 ,进行员工培训 ,重视功能小组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敏捷企业的敏捷性指标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敏捷企业敏捷性度量是企业敏捷化所不可或缺的步骤。对企业敏捷性的体系构建与评价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该文在综述了国内外的企业敏捷性研究文献基础上,构筑了一个基于实效的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新的评价方法,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更准确地评价敏捷企业的敏  相似文献   
7.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典范历经一连串的移转过程,由大量生产逐步发展出大量客制化、精实生产、敏捷及最新的精敏等概念。这些概念中,又以20世纪末才出现的敏捷与精敏较少为人所知。本研究试图将敏捷与精敏的学术成果作较完整的回顾,以找出关于这两个概念的问题中,什么论点已经被回答,以及还有什么论点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此外,由于许多学者都指出,企业如果要达到敏捷与精敏,须通过延迟战略才能实现。因此本研究也试图回顾有关评估延迟战略之效益的研究,以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各类先进技术不断应用于物流业,电子商务的环境和特征将影响和改变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模式。目前,第三方物流有两种基本运作模式,即传统外包型物流运作模式和战略联盟型物流运作模式,这两种模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而,为适应电子商务对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的要求,通过第三方物流纵向功能性整合与横向扩张性整合,保障第三方敏捷物流运作模式的实施。最后,以戴尔公司的物流运作模式为例。戴尔公司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共建信息平台,完善戴尔公司物流运作系统,实施个性化的定制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丰  黄淞  甘明 《物流技术》2010,29(15):56-58
从共性的角度构建了虚拟物流组织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基于物元理论处理不相容问题时的优势对敏捷性进行了度量,最后给出了应用示例。  相似文献   
10.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n lower limb injury rates of adding structured balance and agility exercises to the 80-day basic training programme of army recruits. A blocked (stratified), cluster-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was employed, with one intervention group (IG) and one control group (CG), in which 732 male and 47 female army recruits from the Australian Army Recruit Training Centre participated through to analysis. The IG performed specified balance and agility exercises in addition to normal physical training. The incidence of lower limb injury during basic training was used to measure effect. Analysis, which adhered to recommendations for this type of trial, used a weighted paired t-tes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logistic transform of the crude event rates. The intervention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lower limb injury incidence (RR = 1.25, 95% CI 0.97–1.53, 90% CI 1.04–1.47), on knee and ankle injury incidence (RR = 1.08, 95% CI 0.83–1.38), and on knee and ankle ligament injury incidence (RR = 0.98, 95% CI 0.64–1.47). We conclude that the intervention, implemented in this fashion, is possibly harmful, with our best estimate of effect being a 25% increase in lower limb injury incidence rates. This type of structured balance and agility training added to normal military recruit physical training did not significantly reduce lower limb, knee and ankle, or knee and ankle ligament injury rates. Caution needs to be used when adding elements to training programmes with the aim of reducing injury, as fatigue associated with the addition may actually raise injury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