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74篇 |
完全免费 | 169篇 |
专业分类
经济学 | 304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80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107篇 |
2019年 | 122篇 |
2018年 | 130篇 |
2017年 | 152篇 |
2016年 | 144篇 |
2015年 | 108篇 |
2014年 | 122篇 |
2013年 | 416篇 |
2012年 | 223篇 |
2011年 | 223篇 |
2010年 | 166篇 |
2009年 | 165篇 |
2008年 | 196篇 |
2007年 | 170篇 |
2006年 | 157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7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 总被引:147,自引:2,他引:145
Marshall Lerner(ML)条件成立与否,是一国制定汇率政策的重要依据。在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时,重新对ML条件进行检验对于我国货币当局制定汇率政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cointegratingVAR)的分析方法,对1 994—2 0 0 3年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实际汇率波动与我国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存在着显著的影响,ML条件成立;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存在J曲线效应。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 总被引:143,自引:3,他引:140
并购引起了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股价的变化 ,因而引起了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变化。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 ,对 1 999— 2 0 0 0年中国证券市场深、沪两市共 3 49起并购事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并购能给收购公司的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 ,而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影响不显著 ;不同类型的并购有不同的财富效应 ;国家股比重最大和法人股比重最大的收购公司其股东能获得显著的财富增加 ,而股权种类结构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房地产业历来是各国政府在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阶段进行宏观调控所首先指向的产业之一 ,而促进或抑制房地产业的政策给其他相关产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则取决于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带动效应。本文借助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及美、日、英、澳 4个发达国家房地产业与其密切关联产业的关联度进行前向、后向、环向等不同层面量化研究 ,通过国际和国内地区比较 ,分析房地产业与其相关产业关联关系的变化规律、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及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实践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69,自引:1,他引:68
对上市公司的收购是中国股市近些年出现的新现象 ,本文以 1 998年深沪两市发生的全部 67家公司的并购为样本 ,以公司净资产收益率 (NROA)和主业利润率(CROA)为指标 ,将所有样本根据并购原因划分为 6类 ,以并购前 2年和并购后 3年的数据为基础 ,系统分析了并购的效应与得失。在此基础上 ,还讨论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作为收购方的并购效应和并购的有偿转让与无偿划拨方式的不同结果。文章的结论是 :业绩较差的公司较愿出让控股权 ;多数并购是战略性的 ,获上市地位是主要的并购动力 ;并购后主业得到明显加强 ;市场化的战略性并购效果较好 ,有偿并购的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5.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效应 总被引:69,自引:0,他引:69
通过对 5年多来我国“积极”货币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的研究 ,本文认为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有大量货币不是被传导并作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实体经济环节 ,而是“渗漏”到股票市场“漏斗”和银行体系“黑洞” ,其效应构成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反制力量。公众心理预期变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渗漏”效应产生的最直接、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 ,它们交织在一起 ,共同驱动货币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大量“渗漏” ,导致严重的“渗漏”效应。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必须有效抑制“渗漏”效应。 相似文献
6.
注资与国有银行改革: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总被引:64,自引:2,他引:62
本文旨在为人们解读国家通过注资方式推动国有银行改革的意图与绩效提供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其主要命题与观点大致有 :第一 ,政府推动下的银行改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一般都受到某种外部因素的刺激并追求短期见效的效果 ;第二 ,在微观经济基础未能得到有效调整的情况下 ,单方面改变银行资本结构的行动注定会无功而返 ;第三 ,国有银行制度在世界范围普遍存在 ,且不乏有效运作的例证 ,通过人为方式降低国有银行比例以提高整体银行效率是一种逻辑误导 ;第四 ,中国国有银行低效率运行的根源不在出资人本身 ,而在于出资人获取回报的特殊经济流程 ;第五 ,若考虑到被巴塞尔协议剔除的一些无形资产可以在国有银行的资本结构中得到确认 ,则国有银行出资人的资本压力就没有人们相象的那么大。本文的结论是 ,中国国有银行的问题是经济改革过程诸多矛盾与利益博弈的长期积淀 ,解决方案须基于演进主义的方法论 ,绝不可毕其功于一役。 相似文献
7.
农户借贷行为及其福利效果分析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本文研究分析了农户借贷行为及其对收入和福利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 :受教育年限、土地规模、非农收入、所在村庄的发展水平和同一村庄其他竞争农户的特征对特定农户的借款数额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此外 ,农产品的价格对农户借款数额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产粮区的农户获取借款的难度明显比其它地区的农户大得多 ;借款对农户纯收入和福利状况在统计上有很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早在蒙代尔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之时,他就指出了最优货币区的范围可以大于国界,也可以在一国国界之内。本文把常用于国际经济领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运用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内部,指出我国并不满足最优货币区标准;利用VAR模型和IRF检验也证实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区域效应。进一步,本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分析得出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是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推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缩小东中西区域经济差异,顺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与收入差距:“马太效应”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在分析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对收入差距影响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抽样调查数据估计了教育回报率及其随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中国目前的教育回报率仍然不高,总体来看,每增加1年教育,个人收入会增加4.34%;同时,教育回报率还展现出随收入水平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最高95%收入者的教育回报率是最低5%收入者的2倍多。教育回报率变化的“马太效应”意味着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市场失败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要缩小收入差距,人力资本投资必须更多地向穷人倾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经济增长、贫困减少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1
本文详细讨论了贫困分析常用的几个概念和衡量指标 ,并建立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而建立起分析模型。进一步 ,本文提出了分解增长效应的方法和贫困减少指数 ,然后 ,本文将提出的模型、方法和指数应用于调查结果及其他官方资料 ,以分析 1 985年至 2 0 0 1年间增长与贫困减少的关系。实证结果与 1 985年以来中国贫困减少的经历相符。贫困减少指数表明 ,增长政策的选择应该使收入效应与不均等效应之和最大化 ,这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不同的地区提供了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