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17篇
经济学   4篇
综合类   8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创新人才培养提升为一项国家战略,作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内容。我国在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人才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方面。因此,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国际化程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培养团队建设、合理设置科研支撑计划项目等途径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杨晓燕  王伟伟 《价值工程》2012,31(31):243-245
本文就工科院校设计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如何加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培养的学生具备足够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行业内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在坚持强抓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加大设计能力培养的力度,特别是增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措施和课程等。  相似文献   
3.
王璐  韩继明  阮彩莲 《价值工程》2012,31(35):246-248
现代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医学院校的教育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作为医学院校的管理人员,我们有责任改变旧的医学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转变人才教育模式,提出新的教育模式。本文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管理经验、教学改革及实践,对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经验进行阐述,希望能与广大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强  杨轶璐 《价值工程》2011,30(32):182-183
如今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电子设计竞赛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学生们对电子设计竞赛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学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电子设计竞赛使培养工科院校综合性创新人才成为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海龙  孟秀丽 《价值工程》2011,30(28):160-16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根本任务。基于研究型大学创新教育的相关理论,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探讨了学研产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培养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借鉴美国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中国经济学教育实践,培养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应注意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课程教学平台、科技实践平台建设,改进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7.
8位华裔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获奖因素主要包括:兼具中西文化和教育背景,中西思维模式融合,出身名校,师从名师,全部获得博士学位,获奖成果在中青年时期完成,都在世界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工作过,工作平台和科研条件非常优越,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对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挑战传统理论,具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有:加强中西文化教育,严格研究生导师遴选标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注重课外实践活动,提倡学术自由,重视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8.
李俭宁 《价值工程》2011,30(25):184-185
发展学生个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生本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策略是:转变观念,树立健全的学生观;尊重学生,提供适合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机制;追求卓越,做有个性的教师。  相似文献   
9.
熊丽娜 《价值工程》2014,(13):237-238
进入新时期以来,人才保卫战成为世界各国积极构建的立国基础。谁能拥有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拥有明天。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注重学思结合,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归属,解构主义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理念支撑。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校办学定位,纺织工程专业对“产学研”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并提出了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关键,探索“产学研”模式下校企联合育人的必要性,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达到学生毕业即可就业的目的,这为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