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创新人才培养提升为一项国家战略,作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内容。我国在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人才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方面。因此,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国际化程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培养团队建设、合理设置科研支撑计划项目等途径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工科院校设计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如何加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培养的学生具备足够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行业内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在坚持强抓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加大设计能力培养的力度,特别是增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措施和课程等。 相似文献
3.
4.
如今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电子设计竞赛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学生们对电子设计竞赛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学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电子设计竞赛使培养工科院校综合性创新人才成为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根本任务。基于研究型大学创新教育的相关理论,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探讨了学研产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培养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借鉴美国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中国经济学教育实践,培养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应注意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课程教学平台、科技实践平台建设,改进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7.
8位华裔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获奖因素主要包括:兼具中西文化和教育背景,中西思维模式融合,出身名校,师从名师,全部获得博士学位,获奖成果在中青年时期完成,都在世界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工作过,工作平台和科研条件非常优越,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对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挑战传统理论,具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有:加强中西文化教育,严格研究生导师遴选标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注重课外实践活动,提倡学术自由,重视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8.
9.
进入新时期以来,人才保卫战成为世界各国积极构建的立国基础。谁能拥有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拥有明天。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注重学思结合,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归属,解构主义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理念支撑。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