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7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5篇
财政金融   12篇
工业经济   101篇
计划管理   486篇
经济学   927篇
综合类   81篇
运输经济   9篇
旅游经济   42篇
贸易经济   40篇
农业经济   390篇
经济概况   8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314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上海迪士尼1.5期为例,阐述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在园林工程中的运用流程、建模策略、模型精度需求以及在实际施工中的运用优劣势。根据1.5期园林BIM模型的建模经验,总结出不同园林要素的BIM建模策略。以实际的园林施工需求为标准,对这些园林要素的BIM模型精度需求进行讨论。研究BIM技术的直观化特性和数据化特性为园林工程带来的构造性优势、综合性优势、避让性优势、快速查询优势和工程量核算优势,进而探讨这些BIM技术优势为园林工程带来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带来如城市内涝等诸多环境问题,使得 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成为热点。城市住区绿地作为城市绿地 的一个重要类型,既是住区居民重要的景观游憩场地,也是海 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的重要海绵体,是兼具径流绩效和景观绩效 等综合绩效的复合设施。如何让雨水设施在发挥径流绩效的同 时兼具满足居民需求的景观绩效,是目前相关研究的难点和热 点。居民喜好度的研究是住区绿地雨水设施景观绩效优化提升 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联合分析法,遴选雨水收集、雨水转 输和雨水调蓄3个环节的源头减排雨水设施,模拟江南住区中 心绿地雨水设施场景收集居民评价,进行不同居民群体的设 施喜好度效用值相关性统计和住区绿地不同类型雨水设施效 用值及相对重要性分析。并通过走访、文献查阅解析所得数 据,为住区绿地雨水设施景观绩效提升和低影响开发设计提 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建章宫“一池三山”的布局源于汉武帝的神仙信仰。受此影响,其中的仙山形象应是上广中狭的台状构筑物。此种台状仙山与汉代慕拟自然的假山形象并行发展,成为后世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对汉代图像资料中的仙山形象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对“一池三山”的仙山形态进行探究。进而分析了这一仙山形态在古典园林仙境景观中的发展演变,及其与汉代园林中用于迎仙的台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理解早期园林中的景观内容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苏南乡村地区一直是中国乡村建设的先行区域,特殊的纵横交错的水网结构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呈现出其他地区不具有的复杂性和生态特殊性。随着城镇的扩张,乡村的发展建设使其水网空间的平衡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传统单一静态的规划方法逐渐显示出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等发展要求的缺陷。苏南乡村地区以水为核心,从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视角下探究水网乡村的适应性规划策略更加适应当前的乡村现状和需求。以传统水网乡村空间形态转译为基础,建立水生态系统供需服务评估体系,在评估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能力的基础上,分析供需分异模式及供需矛盾。从构建乡村水域空间生态格局、乡村水域空间功能分区规划,以及乡村水域空间多情景预判3个方面,提出苏南水网乡村的适应性规划策略,并为水网乡村的生态实践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赵烨  高翅 《技术经济》2019,35(10):107
名山风景区“人与天调”的风景系统代表了中国独有的山岳文化现象和山水相融的总体特征。在风景自然和文化整体性视角下研究风景系统的形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和规律,分析了风景资源评价和风景特质评价的互补性;构建了“相-制-理”的名山风景区风景特质理论及其实践框架。以武当山为例,探索“以脉绘景”的风景特质之相、“山川流峙”的风景特质之制以及“因脉而成”的风景特质之理。最后总结了风景特质理论作为形态学理论、作为图谱理论、作为地脉文脉认识论实践的整体性特点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绿地有一定的雨洪调蓄功能,雨洪状况下,如何在汇水系统尺度利用和保护绿地亟待研究。选取95处位于武汉港西汇水系统的地块,调研地块性质,利用ArcGIS提取不透水比例及平均坡度,并进行SWMM水文模型演算。通过实验性模拟结果的对比,得出汇水系统的绿地雨洪调蓄效率(λ=0.13m3/m2)、汇水系统(g=36%)和各类用地(g=18%~47%)基于雨水调蓄理念下的最低绿地率,使汇水系统水文状况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讨论了不同重现期下汇水系统的绿地雨洪调蓄效能,旨在完善绿地雨洪调蓄的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及利用与保护策略,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将形成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建立从污染土壤调查、修复、风险防控、监测到场地再利用,从环境标准到规划管理的全方位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宏观背景,再加上中国土壤污染严重、规模大、修复难、成本高、周期长等特征,将导致大量污染场地转变为绿地或生态用地,最终对绿地系统的数量与规模、布局与功能、规划与管理、环境质量标准等多个维度产生实质性影响。分析这一趋势,对其影响提出预判,最终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In the U.S., virtually no new coal-fired power plants have been built in recent years. Both industry experts and academics seem to believe that no rational firm will build a new coal-fired plant. Will such a trend continue in the future?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is question, we investigate the optimal decision of an electricity company with an irreversible and deferrable opportunity to build either a new coal-fired or natural gas-fired power plant as its new base-load resource. According to our real option analysis, the optimal decision depends on the location. In the case of the eastern U.S., it is optimal to choose a natural gas plant if a firm is given a choice among a new natural gas plant, a new coal plant and deferring the investment. However, contrary to the common sentiment in the industry and academia, building a new coal plant in the western U.S. is still more economical than building a new natural gas plant in the absence of emission pricing. Furthermore, introducing carbon pricing to western U.S. states, as California did, can substantially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that a firm will optimally choose a natural gas plant over a coal plant.  相似文献   
9.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upplementary feeding rates for grazing cattle on high-altitude pastures dynamics was evaluated.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during three years in a subalpine pasture area of the Eastern Alps. The investigated pasture area was 40?ha, located between 1820 and 2230?m?a.s.l. Two paddocks were chosen in the experiment and two herds of 12 cattle each were kept in the two enclosures for 5 weeks. For the first herd (HS), the supplementary feeding rate was 4.8?kg?OM?head?1 per day, while for the second herd (LS), the rate was 1.6?kg?OM?head?1 per day. The amount of herbage consumed by each cattle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n-alkane technique. To monitor the pasture vegetation dynamics, eight metal exclusion cages were placed in each paddock to determine herbage growth, utilization rates, vegetation composition and animal grazing selectivity. Grazing behaviour of dairy cattle, in terms of herbage intake and species selection was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 feeding rates. Cattle grazing Paddock HS consumed 1.9?kg?OM?day?1 of herbage less than Paddock LS. In the LS paddock, cattle grazed higher phytomass rates. When the animals were fed by higher concentrate rates, a more selective grazing seemed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pasture necromass component. The lower grazing selectivity favoured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es as Nardus stricta and Deschampsia caespitosa, which are well known for their low palatability. Distinct vegetation dynamic patterns were observed, with a reduction of hair grass and an increase of legumes in the Paddock LS.  相似文献   
10.
省域尺度下不同时序景观指数集与粒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景观格局变化是景观生态学中的热点问题。研究省域尺度下不同时序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选取计算景观指数所需的适宜粒度范围并筛选出代表性景观指数集对分析景观格局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安徽省土地覆被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2005年、2010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安徽省土地覆被的转移数量与方向进行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的栅格大小研究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并选取合适的粒度范围;基于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与敏感性分析,筛选出代表性景观指数集。[结果](1) 2000—2010年安徽省的土地覆被始终以耕地为主,其次是林地与人工表面;人工表面的增加是建立在耕地面积减少基础之上的,在10年间共有超过3 200km2的耕地转化为人工表面;(2)景观指数存在粒度效应,粒度变化会对景观指数的计算结果产生影响;省域尺度下计算景观指数所需的合适粒度范围为100~125m;(3)研究安徽省景观格局变化的代表性景观指数有4个,分别为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面积、香农多样性指数。[结论]计算安徽省景观指数的适宜粒度范围为100~125m,安徽省的代表性景观指数集为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面积、香农多样性指数,为进一步研究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