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8篇
经济学   1篇
综合类   4篇
经济概况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课堂传播活动中学生对知识信息的需要系统,与外在环境和社会发展处于相互作用之中,既是动态的,也是分层的;其主导需要对社会具有提醒作用,并在其群体内部引领走向;其易于受到具有流行性特征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干扰",必须予以引导和纠偏。  相似文献   
2.
赵夏明 《价值工程》2014,(9):274-275
本文依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征和市场营销课程教改的实践,对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途径,和一些改革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卓 《价值工程》2014,(4):260-26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针对以教师传统授课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来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是教师处于权威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侧重学生群体,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它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学生学习意愿的切实体现,是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本文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期望,以及深入探究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田波 《价值工程》2011,30(3):222-223
在新形势、新环境的影响下,社会人才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给高等教育创新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高校的学生工作,必须认清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高校中的体现,如何把学生培养综合素质高,能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毕业生,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作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构建和谐发展的学生工作体系的根本,是高校为社会培养可靠顶用之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高扬  赵微 《价值工程》2013,(17):213-214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近年来得到广泛研究。本文首先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内涵。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从新升本科院校数学师范专业出发探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丰富文化修养,培养并提高综合能力。为此,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采用多样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正确引导学生,加强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其主导作用,并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努力,互相配合,使教学达到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7.
高扬  赵微  王彦  刘国清 《价值工程》2011,30(29):239-240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本文讨论在高师数学专业的教学管理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师数学专业学业导师制度。指出"以学生为中心"学业导师制度的建立原因、核心思想,及学业导师应具备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教师应注意教学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加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比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关键在于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能激发学生潜能和兴趣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成为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获得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学习思考的乐趣 ,使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实施这种主体性教育 ,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观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教学的客观条件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当前主要的教学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弊端。研究并确立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实现新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非常必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学生成为独立的语言学习者;2、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导者和研究者;3、综合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