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计划管理   11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村级行政管理机构是我国行政管理体系的基础,在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规范村级组织财务管理工作,提高村级组织会计工作效率,推动贵州新农村建设,我们于2008年1月对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安顺市西秀区进行为期半年的调研。  相似文献   
2.
设计和选择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公司内部监督模式,有利于抑制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控股股东的利益输送行为,降低公司营运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公司内部监督模式主要有以美、英等国为代表的独立董事监督模式和以德、日等国为代表的监事会监督模式。我国则采用的是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双头"监督模式。本文对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治理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客观的评价,并针对中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特点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融资结构包括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负债结构。不同的融资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及其效率,融资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公司治理的变化。本文通过对贵州板块上市公司分析发现,融资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为了改进和优化贵州板块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调整融资结构是其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企业理论演变与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目前讨论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歧见,反映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动态性和博弈性,体现了财务管理目标的经济学根源。财务管理目标随企业理论的演变而变化发展:古典企业理论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与“剩余索取权假说”相对应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治理理论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能力理论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一、概念框架 1.公司治理。关于公司治理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公司治理的具体形式、制度功能、理论基础、基本问题、潜在冲突等不同的研究视角,形成了不同的公司治理定义。科克伦和沃特克指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利害相关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的核心是:(1)谁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2)谁应该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谁受益”和“谁应该收益”之间存在不一致时,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会出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用沪、深股市40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用样本公司2006~2008年连续三年的截面数据对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法人股比例与公司治理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国有股比例、股权制衡度、社会公众股比例与公司治理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应付债券比例、长期负债比率、流动负债比率与公司治理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借款比例与公司治理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精益成本管理发端于日本丰田公司,已然成为21世纪企业管理的标准范式,受到各国企业的普遍推崇和广泛应用.企业推行精益成本管理,应当超越精益生产范畴,统筹供、产、销各环节,协调人、财、物诸要素,坚持全面质量管理、顾客导向、价值流、人才优先、制度匹配、系统性、协同和持续改进八项原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控制内生性问题,系统地研究了董事会构成的决定因素.结果发现: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国有股权、监事会规模显著负相关;与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比例呈倒“U”型曲线关系,与财务杠杆呈“U”型曲线关系;与法律环境、CEO两职兼任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企业信用决策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信用决策是企业理财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用决策的基本目标是在发挥应收账款强化竞争、扩大销售功能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由此带来的持有成本、坏账成本、折扣成本和管理成本,最大限度地增加应收账款投资的收益。企业应权衡应收账款的信用收益与信用成本,制定和执行合理的信用政策,取得尽可能多的信用净收益。  相似文献   
10.
甲公司(并购方)计划以发行股票方式收购乙公司(被并购方),并购时甲公司和乙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1000万元、250万元;普通股股本分别为500万股、200万股;每股收益分别为2元、1.25元;每股市价分别为32元、15元;市盈率分别为16倍和12倍。在这项并购交易中,甲公司应当发行多少股票才能交换乙公司的全部股票呢?换言之,甲公司与乙公司的股票交换比率或者股价交换比率确定为多少才使双方的利益不受损呢?这就是换股并购交易中的定价博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