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7篇
综合类   3篇
农业经济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分化特征和成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宇峰 《经济经纬》2005,(2):105-109
对中国在1990年和2002年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化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产品市场形成条件下,稻米生产的区域分散特征、小麦生产的区域集中特征以及玉米播种面积的集中和生产产量的分散特征日益明显。计量检验显示,人均承包经营耕地面积和种植业收入比率是影响粮食生产区域分化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2.
3.
以随机入户访问形式对丹东市五龙背镇农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对玉米品种的认知比较模糊;农户平均采用玉米品种为两个,当地主栽品种为丹玉99、丹科2157、丹大5号和辽丹933,丹玉99、丹科2157、丹大5号适合中等以上肥力地块种植,具有单产12000kg/hm2以上的产量,辽丹933也适合于坡岗地种植;农民采用玉米品种受农民自身经济文化、玉米品种性状因素及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本文得出以下对策建议:认真贯彻落实粮食优质优价政策,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玉米科研部门要不断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势玉米品种;提高农民科技能力,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宣传玉米品种信息;建立以农户为中心的推广运行机制;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促进玉米品种推广;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玉米品种推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薛宇峰 《经济经纬》2006,(2):116-120
城乡收入和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在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同时,必定推动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和在区域间的流动。笔者根据农民阶层分化的理论,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不同收入层和不同区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省际差异进行了描述和解释。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收入分配差距的项状和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宇峰 《财经研究》2005,31(5):133-144
文章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分配的测度指标,并以此研究中国农村各个省市间收入分配的差距.文章还通过提出基尼系数改变率,对全国农村各省市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变化倾向作了比较.另外,文章还对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其分析结论对解决"三农问题",帮助中央政府制定有关对策是十分必要的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中西部地区科教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构建了一个用于实证分析的计量模型,就科教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西部19个省市的科技和教育支出都对国民产出有微弱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都不是很显著。相对于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明显,检验的显著水平相对更高。同时,科技支出和教育支出都对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有正向影响,但教育支出对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的影响幅度都高于科技支出对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及其地区差异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主要利用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分配水平的测度指标,同时,采用总体收入不平等指数作为基尼系数的补充测度指标,实证分析了中国各省(区、市)间农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和地区差异。研究认为,中国农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日益严重,目前,基尼系数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农村总体收入不平等指数在各省(市、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9.
为了考察R&D投入对我国技术效率的影响,本文基于随机前沿方法(SFA)对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首先利用随机前沿方法(SFA)对各区域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测度,继而利用测度出的技术效率与各区域的R&D投入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R&D投入能显著的改进技术效率,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R&D投入对其区域内技术效率的积极影响有限。这意味着东部地区R&D投入的内部结构相对于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更为合理。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应适当的调整R&D投入的内部结构,使R&D投入能更多的促进技术效率的改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Gilchrist (2009)的自下向上方法,利用中国二级市场上企业债券的交易数据,构建了一种新的信用价差指数即GZ指数,并用其预测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状况.实证研究表明,包含GZ指数的实证模型对大部分宏观经济变量的未来波动有着显著的解释能力.具体而言,在各种预测期限下,包含信用价差的模型对未来消费、产出与通货膨胀的变化有着较为显著的预测能力,其拟合优度远高于不合信用价差变量的模型的拟合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