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基于SS方法的西部地区产业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新力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3):14-17
本文通过对西部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说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政策作用的显现,产业竞争力得到提升,但产业结构的调整依然滞后。文章分析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调整西部产业结构和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区域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基于全国30个省区市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函数判断我国各省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发现:总体上,我国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的调和解阶段,但如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其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状况有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西南农业结构变动的协调性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是一个过程系统,其路径取决于农业结构变动的协调性.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农业结构变动的协调性有所提高,但是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也不平衡,特别是与农业劳动力变动的不协调性增加.西南农业必须以加大投入为切入点,突破农业劳动力变动不协调的瓶颈,把握现代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的基本方向,极大地提高农业结构变动的协调性,更快更好地促进西南农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使西南农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4.
5.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乡统筹是成渝试验区的核心任务。对成都2001—2005年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综合量化评估发现,成都市所辖19个区县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呈现中心——外围梯度分布态势,属于都市发达经济圈的各区县排位基本呈上升趋势,离主城相对较远的各区县排位有升有降,下降幅度较大的分别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郫县、蒲江县和崇州市。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测度及其变革的制度创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测度城乡二元结构的指标体系,应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以及反映城乡生活质量、社会公共品供给差异的指标,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发现,制度性缺陷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进行制度创新成为城乡二元结构变革的关键和核心。同时,借鉴国际城乡二元结构变革的经验,从户籍制度、土地改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规划等八个方面探讨了城乡二元结构变革的制度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互动: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互动问题是当前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然而,我国理论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较浅的层面。从对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概念的不同界定中,可以概括出两者间的关系: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社会保障范畴,有着共同的社会目的和社会作用。但它们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保险形式:社会保险的实质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派生出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商业保险的实质是企业与利益的关系派生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对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互动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金融混业经营的背景下赋予该理论新的内涵,进一步拓宽其研究视角、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8.
9.
城市化、教育投资对城乡差距影响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人均教育投资对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从纵向看越来越显著,从横向看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针对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水平及经济水平,结合地区差异,宜采取不同的政策.城市化水平对城乡差距影响的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均教育投资对城乡差距影响的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在各区域的投资规模和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流域经济与长江上游经济区空间范围界定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区(带)是具有自然条件相似性、经济技术联系紧密的区域空间集合体,它依托区域内增长极的聚集和辐射作用以及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因此,需要合理地划定经济区(带)边界,但关于长江上游经济带(区)的划分历来有不同观点和方案。流域经济区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的复合体,其范围的划分界定应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长江上游经济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四省市;同时,为了满足不同规划的目标和需要,依据不同的区划要素,可对其进行大、中、小多尺度范围的区域界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