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贾大明 《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5(3):32-34
在新世纪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三农”问题仍将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全国人民能否共同步入小康以至富裕社会的核心问题,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宏观经济体制和外部环境改善较慢,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乡镇企业和城市企业用工锐减等,要采取综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
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其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柳钦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17(3):40-45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与之相应,我们可以通过农村城镇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途径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其中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述忠 《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5(3):20-23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的必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构筑农村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应由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理性预期的消费函数理论,不确定经济理论以及需求层次理论等组成。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改革深化阶段面临的问题与化解—从改革成本角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9,(5):1-5
从总体上看,在中国经济改革起步阶段,通过体制外推进、双轨过渡方式,力求使改革成本内部化,化解了民众个体的改革成本。伴随这一推进方式,中国经济20年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改革迈入深化阶段,改革的边际成本呈递增之势。一方面,改革没有回旋余地,需要“正面突破”;另一方面,政府受改革成本支付能力的限制,导致个体民众改革成本不断增加。因此,如何化解个体民众改革成本及由此而演化出来的各种问题,将成为这一时期改革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邓小平的农村改革思想及其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不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提出了自己的农村改革思想,两者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而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地发展了这一思想。分析、比较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农村改革思想,对准确理解并认真贯彻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顺利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8.
会电脑,天天上网的大有人在,但能利用虚拟世界淘得真金的人却少之又少。
曹东哲,一个普通的青年农民,运用敏锐的眼光和聪明的头脑,建起了一个服务农民的网站,把更多的农民打入了国际市场,完成了从一个普通的青年农民,到全国优秀青年经纪人和中国农村改革的新闻人物的完美一跃。[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农民弃田问题已影响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弃田约束机制,实行乡(镇),村领导负责制。 相似文献
10.
陈天晴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4):8-9
农业产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当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既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农业要实现党的二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的思转变”,同样也离不开产业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