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60篇
  免费   760篇
  国内免费   486篇
财政金融   529篇
工业经济   795篇
计划管理   4107篇
经济学   2003篇
综合类   2291篇
运输经济   47篇
旅游经济   51篇
贸易经济   1783篇
农业经济   1733篇
经济概况   216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2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395篇
  2020年   355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314篇
  2015年   349篇
  2014年   920篇
  2013年   951篇
  2012年   1362篇
  2011年   1401篇
  2010年   1129篇
  2009年   1014篇
  2008年   1239篇
  2007年   1101篇
  2006年   1089篇
  2005年   808篇
  2004年   617篇
  2003年   469篇
  2002年   250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小龙  谷宇 《科技和产业》2023,23(14):147-151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措施,农业生产托管正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最有效途径。探究农业生产托管中组织关系的演化及动力机制可以对农业生产托管有更清晰的认识,更好地推进农业生产托管,为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托管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2009—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制造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显著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可通过提高企业竞争这一路径实现。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金融产业和制造业产融协同集聚显著提高区域创新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加剧产业内部企业创新竞争,带动区域创新发展,且金融业在创新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指出应鼓励区域企业创新竞争,优化营商环境,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我国省域农业隐含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我国区域农业发展模式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目前针对农业隐含碳的时空动态研究较为缺乏,导致对于区域减排目标的设定缺乏全面的考虑,无法实现农业碳减排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因此,有必要分析农业隐含碳排放在不同省域的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因素,为制定体现地区间公平性且有效率的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文章利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3年的投入产出表估算我国各省(市、区)农业隐含碳排放量,根据Kaya恒等关系将其分解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一般农业技术进步和低碳农业技术进步4类影响因素,并利用LMDI分解分析法对这4类影响因素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2002—2012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隐含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经济规模效应在各省份均呈正向驱动,且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经济增长后劲较强的地区驱动效应逐渐增强;经济结构效应在大部分省份呈负向驱动,且在重型工业的聚集区域负向效应逐渐增强;一般农业技术因素正向驱动区域逐渐扩散,且在农业大省正向驱动效应逐渐增强;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因素在东部发达地区负向的驱动效应较强,在西部驱动效应较弱。[结论]在未来的农业减排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许宪春  王洋 《改革》2021,(1):18-35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数据收集、存储、加工处理和开发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大数据的规模迅速扩大,种类不断增多,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同,大数据在不同类型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场景有所不同,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差异。现阶段,企业在应用大数据时面临着数据标准不一、人才短缺、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存储成本高昂等挑战。为此,应加强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快培育复合型大数据人才,完善网络及大数据安全体系建设,促进大数据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数据包络模型测算2013-2018年我国31个省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剖析其时空分布演进特征,在测算结果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2013-2018年全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与集聚特征明显;本省农业科技创新显著促进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其辐射作用阻碍了周边省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究结果对于深化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提升农业科技教育水平、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物流业碳排放现状着手,分析了低碳视角下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及低碳化设备应用、行业政策法规完善及标准制定、低碳物流理念普及与低碳人才培养、外部激励机制推进、低碳物流技术研发、企业低碳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低碳视角下发展绿色物流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农业绿色发展是保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探究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为我国其他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运用锡尔指数对区域内和区域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进行测度。[结果]2012—2017年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有明显提高,绿色供给的得分最高,环境友好和生态制度的得分最低。各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苏州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南京、无锡次之,连云港、淮安和宿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较低。锡尔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内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都在逐渐缩小。[结论]农产品绿色供给是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友好发展方面较低,由于经济发展对资源利用强度在持续增加,资源节约利用仍是绿色发展的短板,因此江苏省资源效益利用仍有上升的空间,且区域内发达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带动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农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基础产业地位,其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另外,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中国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农产品的进出口对中国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影响,农产品进出口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中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为此,将从产品和地理多样化视角,探究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稳定性。[方法]利用标准化赫芬达尔指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进口)的地理多样化和产品多样化进行了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回归方法对出口(进口)地理多样化和产品多样化对农产品出口(进口)波动性的影响进行了检验。[结果]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地理多样化和产品多样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业异质性;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地理多样化和产品多样化对农产品贸易波动性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行业异质性。[结论]在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方面,根据不同商品类别采取多样化或专一化政策以减少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动力学SIR模型模拟农产品供应链重构内生风险传导过程,以期在有效把握核心重构风险传导规律基础上为整体管控重构进程风险提出前瞻性思路。[方法]基于农产品供应链重构风险整体构架和重构进程风险传导复杂网络,以湖北省243家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2007—2017年重构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重构进程内生风险传导SIR模型和规划演化模式,利用Matlab软件对模型仿真得到有效管控状态下演化趋势。[结果]在以战术性重构为主导组织结构战略性重构中进程风险传导安全边际X1s超过50%,决定了其净风险阈α0(i)、β0(i),相应的业务单元和功能模块重构进程风险预警和风险恢复能力提高值是主控指标,对进程风险传导感染率x1(i)和恢复率x2(i)起主导作用。[结论]近年来土地流转驱动农产品供应链重构中组织结构重构整体具有战略性,在以战术性重构为主导风险传导管控中重点应加强业务单元和功能模块重构进程在重构易感状态(S)、感染传播状态(I)管控能力,能有效降低波动幅度。  相似文献   
10.
新农科建设是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顺应了新时代社会的发展规律,致力于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水平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新人才。"新农科"建设宣言的提出对高等院校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和要求。目前江西高校存在涉农专业人才数量紧缺且离农化趋势严重,涉农专业精品课程少、设置不够合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与行业需求脱轨,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本文从新农科建设的角度出发,针对江西高校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