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重要的区域问题与统筹区域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其趋势分析,未来中国的区域问题将不只是表现在个别地区。在分析现实区域问题的表现与趋势并吸取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统筹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未来应该采取的重大措施。未来统筹区域发展应该以明确的区域战略为依据,逐步完善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统一安排解决各种问题区域的发展,将治疗已经存在的落后病、衰退病和防治潜在的膨胀与萧条病结合起来,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论专业化市场与珠三角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产业集群与专业化市场的互为依托和联动发展是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色。面对近年来专业化市场与珠三角产业集群互动作用弱化的现象,相应的对策包括:利用专业化市场提升产业集群产业分工协作水平;加快专业化市场和产业集群的扩张延伸和国际化;利用专业化市场和产业集群共同塑造区域品牌;合理配置区域内生产要素资源;加速专业化市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提升专业化市场的服务能力等。 相似文献
3.
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认识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本文提出生态城市应实现“四个协调”,即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人的身心相协调,介绍了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些情况,论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问题,并强调指出了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兼论"泛武汉城市圈"区域协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湖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逐渐扩大,严重地制约了湖北经济整体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湖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在全省区域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中心城市、次增长级城市和小城镇联动的“泛武汉城市圈”区域协作体系,以支撑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汪海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17(3):37-44
中国工业增速长期偏高的状态将转到与潜在经济生产率相适应的轨道上来;工业与农业、建筑业和服务业长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失衡状态将转到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工业增长长期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状态将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这些将构成中国工业发展的最重要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对胶东半岛发展产业集群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经济效应的研究,全面分析了胶东半岛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指出了胶东半岛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表现为欠发达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按照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边区必须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经济合作,协同发展.而就湘鄂黔渝边区而言,必须首先进行发展政策的协同,即:建立有力的区域发展协同机制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规范和协调产业布局,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格局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无论是与东部还是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比,都是比较落后的;西部在产业发展上必须要由开发和输出能源、原材料转向开发和输出能源、原材料与加工制造并举;西部应实行非均衡的协调发展战略,特别应重点发展成渝经济区,将其建设成为能源基地、制造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IT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9.
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金融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祥毅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6,8(1):3-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区域经济协调必然要求区域金融协调。解决中部经济凹陷的经济金融战略应当是实行“政府驱动-金融先导”政策,中部金融战略目标是“营造金融洼地,发展中部经济”,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模式是“市场引导-政府驱动-金融先导-区域倾斜”。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服务贸易与服务产业发展总体协调,服务贸易政策和服务产业政策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从具体行业看,仍然存在制约服务贸易和服务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性障碍。以具体服务行业为分析对象,可梳理总结服务业开放政策、服务业出口政策与服务产业政策不协调的方面及具体表现。相应地,从体制机制、开放与改革、对外资开放与对民资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等方面,可提出加强服务贸易与服务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