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国以来,江苏省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先后实施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区域共同发展、促进苏北大发展、沿江开发等五个战略。现在,江苏省已具备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条件,可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启动内力”与“借助外力”并拳,推进省域经济的联动和产业发展的互动,构筑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逐步形成“产业布局一体化、企业配置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经济运行机制一体化、社会信息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指标考核一体化”的省域经济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
地区本位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姜德波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4):24-29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应该首先推进邻近区域的市场一体化。长江三角洲由于行政区划及利益主体不同等原因,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地区本位,阻碍着资源自由流动和跨地区合作。从发展的基础看,长江三角洲地区有条件成为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先行地区。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措施包括:构造协作联动的制度基础;协调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区域产业结构;鼓励企业跨区兼并;寻求新动力全面推进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银行业区域一体化与银行监管——欧元区面临的冲突及其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光华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6):37-39
欧元区已经拥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银行业监管却是各国各自为政.随着货币市场的进一步融合,欧元区银行业的区域一体化与银行监管地域性分割的冲突将日益突出.为此,统一监管实务,加强货币区各国监管信息的交流与协作,建立有效的监管机构体系和共同的危机处理机制等是协调冲突的有效手段,也将是欧元区货币当局面临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为中心,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政府、旅游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为三大旅游主体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改善京津冀城乡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并最终推进京津冀总体的区域旅游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次贷危机格局下,我国生产者服务业战略定位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达洋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我国政府对于生产者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深化,而在现代经济中之中,生产者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而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在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经济之际,西方国家的实体经济与以金融保险为中心的生产者服务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也给像中国这样的后进国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又同时使得我国的生产者服务业面临着更大的市场压力。因此,提出必须加强对于生产者服务业的战略定位,明确其产业内涵,在全球视角中,加快其产业升级,以推动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蒋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1):31-35
区域一体化对于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通过区域一体化,可以试行一些尚未在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中出现的新制度或新规则.即作为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的实验场所。但是,区域一体化可能与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发生冲突,需要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世贸组织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监督和控制区域一体化,使它们在多边贸易的框架内运行,并且不对多边贸易自由化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7.
绿色物流与实现物流资源整合的共同物流成为环洞庭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其物流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立足于共生原理、供应链协同原理、协同进化原理,从绿色共同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绿色共同物流运作管理体系、绿色共同物流保障体系三个层次探讨环洞庭湖区绿色共同物流体系架构,全产业链一体化共同物流运作模式及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物流与厦漳泉同城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闽南金三角洲市级数据,利用耦合关联模型,检验了物流与厦漳泉同城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物流与金三角区域一体化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关系。其中,货物周转量、物流人才相对于交通基础设施更能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生态经济一体化是首都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地调研发现,首都经济圈生态经济合作中尚存在若干突出问题,包括:长期待解的环京津贫困带现象、水资源配置的计划体制、京津生态投入的巨大落差、环境经济激励政策不到位、环境指标分配中的区域壁垒。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推进生态经济一体化,譬如探索水权交易、培育生态型产业支撑体系、统筹资源环境利用和生产力布局、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强化一体化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