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垄断法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法律制度。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实施已逾二十载,反垄断执法、司法制度日渐成熟。大陆反垄断法自2008年实施以来,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亦在逐步的向前发展。立足于两岸反垄断法实施现实,选取执法对象、执法主体、和解制度、司法程序以及法律责任等两岸典型的反垄断实施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大陆反垄断法的合理实施及具体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法治视野中社会救助方式是指通过法律创设一系列制度化规定,明确社会救助的供给主体与对象,并依靠制度建设与公共政策调整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救助服务的一种手段。确定社会救助方式的基本类型,是开展社会救助立法工作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采取以输血救助为主,造血救助为辅的救助模式。该模式救助水平有限,社会成本较高,社会效果不明显。因此,我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在立法理念上应注重输血与造血两种救助方式的结合,突出造血救助的重要性,在制度层面上加强造血救助机制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预算法>中的预算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的规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完善的需要,存在诸多问题.未来预算法的修订应当增加预算违法行为的种类并明确规定实施主体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基本范畴。通过对法律原则内涵的法理阐释,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法理论研究中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梳理,发现"适当干预"原则和"社会本位"原则是经济法基本原则体系中的共识性原则。现有的研究中对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提炼存在着诸多的误区,检讨以往提炼方法的不足,探索和把握现代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提炼路径,不仅要准确把握其内涵、考虑其政治道德和法的价值取向,而且应当重视"建设性阐释"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改革开放推行的市场化道路,催生了经济法学的发展与繁荣。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断裂状态为经济法的制度竞争力发挥造就了现实的空间,而渐进性的改革又决定了经济宪政目标与经济法治秩序构建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区域经济协调主体应该包括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主体三大类型,各主体之间应当实现平面式协调与交错式协调的结合。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应当以和谐、科学发展以及社会政策整合为协调战略。同时,本文认为,建立健全协调主体的机构设置制度、政府经济协调行为的环境评估制度、针对各协调制度本身的规划和审查制度,是在具体制度建设层面落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市场化改革与经济法治的期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改革开放推行的市场化道路,催生了经济法学的发展与繁荣。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断裂状态为经济法的制度竞争力发挥造就了现实的空间,而渐进性的改革又决定了经济宪政目标与经济法治秩序构建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反垄断法自2008年8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由于反垄断领域的复杂性和专业性,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文化及法律等因素决定了我国当前反垄断法实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本文作者旨在促进反垄断法发挥修复、维护市场机制,促进自由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作用,通过实然和应然对比,以学者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反垄断法实施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立法是当代重要的社会立法.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立法日益完善,象征着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由传统向近代法治化转型的萌芽.滥觞于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立法,在变革法治规则理念实现救助常规化、突破恩赐思想强调政府责任、创新救助方式发挥造血机能以及倡导规范化的救助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对战乱时期民众权益的保障、社会矛盾的缓解、国家一致对外形势的维护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救助立法的建构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前社会救助法制化及其制度构建对此应当予以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各国反垄断法对于具有一定合理性,并对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有利的垄断常予以豁免、允许甚至鼓励,这也正是各国反垄断法中都有"贸易保护条款"的根本原因.我国反垄断法第15条第6款对贸易进行了保护性规定,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安全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中,该条款的具体适用有待进一步明确及细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