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8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3篇
贸易经济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2004~2007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应用LOGISTIC回归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决策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发放股票股利呈现增多的趋势,第一大股东、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以及董事会人数越多,公司越倾向于现金股利分配,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越倾向于发放股票股利。同时,企业成长性强的公司倾向于发放股票股利,而现金流量好的公司往往不发放股票股利,企业规模与股票分配决策无关。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金融工作者对新股上市首日的超额收益现象(也称“IPO抑价现象”)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券商声誉影响新股收益率方面,西方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成果,但国内学者对于中国证券市场上新股收益率与券商声誉关系的系统研究很少。有鉴于此,本文对西方学者在这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市公司MBO定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顺才 《上海会计》2003,(11):46-48
管理者收购(Management Buy-Out, MBO)是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Mike Wright)于1980年最早提出,并于80—90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国外的MBO实践证明,管理层收购的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我国自1999年北京四通集团MBO计划开始,MBO才逐渐在中国企业界流行起来。尤其是2000年粤美的等上市公司实施MBO,2002年胜利股份、洞庭水殖等国有上市公司的MBO计划通过财政部的正式批准以后,更多的上市公司都在准备实施MBO。一、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定…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公司治理结构与现金股利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2004-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代理理论视角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公司治理与现金股利分配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倾向于现金股利分配,但这种情况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有所改变;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流通股比例以及独立董事人数等与现金股利支付率无关.同时,股改哑变量、盈利能力、成长性、偿债能力、公司规模与现金股利分配的关系可以用代理理论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5.
我国A股市场高IPO抑价现象的制度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解释了我国 A 股市场的 IPO 高抑价现象,得出了几个定性分析结论,然后通过长周期、大样本实证分析验证了定性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为背景,利用2004—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经验数据,从代理冲突和博弈的角度分析了利益相关者与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各方在股利分配上存在政策博弈现象。博弈的结果表现为具有控股股东的公司比其他公司具有更高的现金股利支付率;具备再融资条件的公司比其他公司具有更高的现金股利支付率;第一大股东参与管理的程度越低,现金股利的支付率越高,但这一特征并不显著。同时,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少分现金股利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券商治理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 ,因未实质解决好三类“相容性”问题导致了我国券商虽建立了较完整的治理结构 ,但治理风险并未消除。三类“相容性”问题分别是 :委托层股东利益不一致而引起的股东相容性问题 ;委托—代理的激励相容性风险问题 ;代理人能力与公司发展要求的相容性问题。本文对三类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防范券商治理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王化成  蒋顺才  佟岩 《理财》2005,(2):12-13
自1999年北京四通集团MBO计划开始,MBO逐渐在中国企业界流行起来。2000年,粤美的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第一家成功实现MBO的上市公司,随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尝试管理层收购。由于担心大规模实行MBO可能会导致过大的风险,2003年4月,MBO被紧急叫停,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在相关法规完善之前,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从2003年年末到2004年年初,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证监会《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转移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等相继出台,均对MBO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意见》还专门对MBO作出了规定。国资委、证监会对于MBO的态度逐步明朗,MBO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然而,到2004年年末,国资委再次叫停了大型国企MBO,而对中小企业的MBO则列出了限制的条件。可见,在这前前后后的四五年时间里,对不少人来说,甚至对管理部门来说还看不清MBO的真实面孔,吃不透它的真正内涵,摸不准它的真实脾性。MBO操作的难点在哪里?MBO在中国还能继续走下去吗?④  相似文献   
10.
对控股股东股利分配行为的监管,是监管部门和控股股东之间的博弈过程。均衡分析发现,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C越小、控股股东进行侵占造成的外部损失W(ζ)越大,控股股东进行规范分配的概率越大;控股股东持股比例L越高、对控股股东违规处罚的力度K越大,监管部门监管的概率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