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8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38篇 |
工业经济 | 13篇 |
计划管理 | 34篇 |
经济学 | 75篇 |
综合类 | 30篇 |
贸易经济 | 206篇 |
农业经济 | 8篇 |
经济概况 | 6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51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理论认为贸易自由化会促进出口产品的质量升级,但我国加入W TO后的情况却并非如此。文章基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视角,利用我国加入W TO前后美国对我国产品进行关税调整这一自然实验,通过倍差法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下降会拉低我国的出口产品质量,且这一结论在改变质量测度方法、控制成本效应以及使用不同的产品属性、贸易对象和样本的情况下依然稳健;(2)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主要是通过广延边际上的质量调整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总体质量,即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幅度越大的产品中,有越多的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3)在集约边际上,存续企业并未针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下降做出及时的产品质量调整,从而无法改变我国的产品质量在短期内下降的趋势。文章为我国如何在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实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相比于内涵能源数量,国际贸易内涵能源结构具有更重要的政策含义。本文梳理了双边商品贸易中部门层次的内涵能源推算理论和实证测算方法,并据此分析了中美贸易中内涵能源结构特性,及2002—2007年中美贸易内涵能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内涵能源净流出的增加主要源于贸易规模的扩大,而商品出口结构的优化和能源强度的减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压力。本文采用内涵能源相对比重系数,分析发现高能耗部门的出口对于中国对美国内涵能源净流出产生重要影响,需通过外贸结构政策的调整来加以抑制。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美贸易收支的巨额顺差,美国方面认为人民币币值低估是其主要原因,并给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根据传统国际收支理论,本币升值会减少本国贸易顺差,但是对中国2005年7月汇改后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却是与中美贸易差额无关的。本文从心理预期、价格竞争等方面着手,分析为什么会产生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情况无关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2017年8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备忘录并决定对中国贸易行为发起调查,8月18日宣布正式对中国发起301调查,此后中美贸易摩擦也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在中美贸易中一直保持顺差地位的同时也存在贸易结构性问题。在当今中美贸易摩擦悬而未决的情况下,这一问题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本文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国际贸易产品分类"(SITC Rev.4)方法,将商品分为十大类,通过整理分析数据,主要研究中美贸易产品结构,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2018年3月美对中"301调查"及后关税连续上调,中方持续反击以来,中美间摩擦不断。对双方经贸活动都造成了极大影响。11月,经过几个月的沟通与谈判,中美达成协调,暂时停止上涨关税,但美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必与中的贸易发展持续摩擦。本文在对双方摩擦表现阐述上,分析摩擦原因与影响,并对我国妥善应对与美国的贸易争端、调整与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美国始终是中国农产品的重要进口国之一。在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加剧,中国基于反制美国对美农产品制定的系列举措给中国农产品进口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本文通过对贸易摩擦前后中国农产品进口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农业安全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2001年1月~2008年12月样本,在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框架下,采用协整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在汇率和中美两国GDP等影响因素基础上,分析中国垂直专业化对于中国对美出口、中国自美进口和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促进了中国对美出口、抑制了中国对美进口,加剧了双边贸易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8.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中的贸易利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双边贸易中中方的巨额贸易顺差是否使中方获得了同样的贸易利益,一直是中美两国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产品内分工框架内,构建了双边贸易利益分配的理论模型,使用面板协整对1997-2009年中美双边8个主要制造业部门的贸易利得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依靠比较优势和垄断优势占据了产品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而中国承担低附加值的中间环节;中美贸易失衡背后的利益流向并没有与贸易差额一致,中国在中美产品内贸易中获利微薄。因此,我国应该努力提升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求锁定在附加值高的环节,以赢得更多的国际贸易利益。 相似文献
9.
中美木质林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基于1992—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UNcomtrade数据库的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数据,利用G-L指数、G-L修正指数、Aquino指数、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及Thom&McDowell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对1992—2009年中美木质林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美木质林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总体较低,贸易方式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的增长由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共同引发;产业内贸易方式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0,(23)
制度摩擦是中美贸易的深层次摩擦。自2002年以来,中美贸易便进入制度摩擦阶段,其摩擦特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以产品贸易摩擦为摩擦表象的制度摩擦,即以产品摩擦为介质而其摩擦指向是中美制度层面;第二,以中美两国不同的经济制度、贸易政策、贸易行为等方面有关的制度摩擦。也就是说,以中美两国不同的制度差异为直接摩擦面;第三,"非市场经济地位"揭示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与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固有冲突,产生制度摩擦,并演绎为中美政治摩擦和战略摩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