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59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13篇
经济学   7篇
综合类   2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154篇
经济概况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介绍了信道化接收机实现的方案和工作原理,并对其接收系统中重要部件——宽频带放大器做了重点介绍,针对低噪声和宽频带2个主要指标,采用平衡式放大器进行设计,最后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2.
智能天线中一般的MMSE接收机缺乏有效跟踪Rayleigh衰落信道变化的机制。在分析了MMSE接收机在Rayleigh信道中的特点之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MMSE接收机。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此接收机性能较好,适用于Rayleigh衰落信道。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高动态GPS接收机的码捕获与载波跟踪的原理,设计了一种基于高速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PLL FLL环混合全数字高动态载波跟踪技术方案,同时给出了一种在连续高动态下载波跟踪算法即基于交叠离散傅里叶变换的频率跟踪算法(ODAFC),并对此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数字中频接收机(DIFR)是对中频信号直接采样,其信道化功能由数字正交下变频器和数字滤波器来实现。因此,DIFR适用于接收和处理多载波、多模式信号,可解决很多种信号之间的互通互连问题。本文基于DIFR对动态范围、带宽、自动增益控制和高速信号采集等技术需求,优化设计了一种大动态宽带DIFR,给出了该系统的实现方案、各部分的参数分配及系统设计指标;给出了一种新型的数字自动增益控制(DAGC)实现电路,并提出了其控制算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小波包理论提出了一种快速、准确地识别并且抑制多音干扰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利用小波包理论将多音干扰的各条谱线逐个定位,然后通过功率谱分析的方法来识别多音干扰的存在区间,最后将被干扰污染的区间逐个切除并反向重构接收到的信号。实验证明该方法的误比特率性能在强干扰时要优于以前的FFT域切割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应用于接收机中中心频率为898.144MHz的声表面波滤波器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滤波器.改进型的声表面波滤波器采用镜像阻抗连接低插损结构,大大改善了幅频特性,提高了选择性和温度稳定性.将其应用到接收机中,经试验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宽带CDMA系统中线性空时多用户接收机结构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美国SEC在制定公平披露规则的同时制定了规则10b5-1和规则10b5-2。规则10b5-1规定,如果交易人在买进或卖出证券时“知道”该有关发行人或证券的非公开的重大信息,那么他的证券交易就属于内幕交易。规则10b5-2规定,家庭成员之间或其他个人关系之间私用机密信息也应承担私用理论下的责任。文章最后指出,我国法律应该将内幕人员的家庭成员也纳入内幕交易人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宽带数字接收机的设计技术,它结合多相滤波和一定条件下的电路等效关系,把抽取过程搬移到混频和滤波之前,从而可以高效地接收宽带信号.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土地测绘的技术也在快速发展着。因为该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GPS技术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不仅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准备和保障,也就奠定了GPS成为最基础的科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The 2000s witnessed the third poverty alleviation wave in China. Compared with its predecessors, the third wave distinguished itself by new interventions and redefined standards for the National Poor Counties.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 program using a data set consisting of 1,411 of China's western and central counties from 2000 to 2010. It combines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 with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pproach, which helps to avoid selection bias and track the policy impact on variables of interest at each time point. It is found that the non‐western local governments tended to manipulate data on income and output growth to maintain the special transfer payments disbursed exclusively to the National Poor Counties.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program failed to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and sanitary conditions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