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经济学   3篇
农业经济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GIS的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综合运用现有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建立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以期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丘陵山区耕地整理的背景和特点,从资源、经济、生态和社会4个方面选取7个指标,建立了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并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为典型研究区,运用农用地分等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当前现有的成果数据,在GIS平台下,将农用地分等图、"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坡度图等综合叠加分析,提取评价单元及其属性信息进行潜力评价。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指数及其潜力分区图与野外调查实际相比,结果能较好反应该区的实际情况。研究结论:该评价方法既立足于丘陵山区耕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具有充分利用现有成果数据的特点,能为区域耕地整理及其项目选择提供有益借鉴,促进土地整理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湖南省经济区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源园  胡守庚  金贵 《经济地理》2012,32(12):67-72,90
提出从"城市质量"和"吸引惯性指数"两个方面改进城市引力模型,并以湖南省1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测算了研究区各城市在2002、2007、2010年3个时间点彼此间的吸引力。同时基于层次聚类法分析了14个城市的经济区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结果表明:①2002年湖南省可分为长株潭经济区、环洞庭湖经济区、湘中南经济区和湘西经济区;②2007年和2010年相比于2002年则增加了一个离心经济区。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引力测算及区域城市间经济协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四个子系统出发建立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以鄂西北房县红塔乡土地整理项目区为例.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数据.评价得出研究区各子系统的潜力,其中资源系统潜力比重为59.49%,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分别占了 12.87%、12.34%、16.30%.结果表明:资源和环境系统潜力占据主要部分,评价指标体系能综合反映研究区耕地整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符合整理区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推进可持续耕地整理综合潜力规范化评价的措施,可为山区实现耕地整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研究——以鄂西北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尝试界定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是为在区域整理目标和整理标准下,以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土地资源最有效利用潜力,根据鄂西北山区耕地骼理的特点,采用分析法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构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聚类分析法、特尔菲法等方法对该体系进行优化确定.  相似文献   
5.
中小尺度地区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促进中小城镇有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基于后备建设用地数量、质量以及空间分布等多维要素,构建县域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并以长江经济带中游武汉城市圈团风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维度下的后备建设用地状况差异显著,多维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衡量县域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综合状况。具体而言,现有土地开发强度下,团风县后备建设用地数量状况较好,总面积达94.75 km~2,人均约278 m~2;但质量状况总体较差,高、中等后备建设用地数量少,分别仅占总量的14.81%与31.95%;空间分布上,部分后备建设用地距离集镇较远且分布相对零散不便于后期规模开发。镇域尺度综合评价显示,镇域间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差异明显,在全县大体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平原地区高、丘陵山地低的分布态势。总体上看,团风镇、回龙山镇与总路咀镇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较大,可作为后期重点开发建设区域。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对\"中国知网\"刊载的土地科学期刊文章进行计量分析,探讨土地科学发展特征。研究方法:科学计量学、网络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对198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土地科学文献题录数据的处理分析,可以刻画土地科学研究现状,梳理土地科学发展脉络和演进逻辑。研究结论:(1)土地科学影响力逐步攀升,并已形成了稳定的学者群体,新一代学者逐渐开始引领土地科学发展方向。(2)土地科学主要研究机构多为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研究活动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土地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力度持续增加,文章来源期刊多元化。(3)土地科学发展经历了土地制度探索阶段、耕地保护阶段、城镇化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理论和时空锥理论构成了土地科学演进的内在逻辑。(4)\"人地权三位一体\"理论和三维空间研究域模型及其理论构成了土地科学研究域的基础,即土地科学主要研究内容是解决在特定发展阶段,土地生产关系与土地生产力不匹配所衍生的土地利用问题,而土地政策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则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土地科学理论实践,土地科学是一门典型的\"问题导向型\"和\"实践推动型\"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近10年长江经济带多尺度耕地利用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辅助跨区域耕地保护与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合作博弈赋权法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利用耕地规模、投入和产出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近10年多空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1)2005~2015年期间长江经济带耕地规模指数、投入强度、产出能力均呈现增长态势,增长比例分别为8.98%、124.27%、18.81%。(2)长江经济带不同尺度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上游耕地规模指数增长20.26%,中游地区耕地投入强度增长明显,下游地区耕地规模指数下降3.86%,但耕地产出能力提升显著。从省域尺度上来看,\"云南—贵州—湖南—湖北\"一带耕地规模指数增加明显,云南、安徽、贵州和四川4省耕地投入强度的涨幅超20%,四川、安徽、江西、江苏省耕地产出能力增长明显。地级及以上城市尺度耕地规模指数、投入强度和产出能力呈\"大范围增长,局部小幅降低\"格局。(3)地级及以上尺度耕地规模指数、投入强度和产出能力变动关系错位明显。[结论]大区域多尺度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区域耕地利用变化的深层次动力机制,是有效推进跨区域耕地利用与保护、统筹安排农业发展布局和助力流域乡村振兴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及管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为新时期各地政府进行差别化的建设用地\"双控\"提供策略参考。研究方法:改进的Tapio弹性脱钩法。研究结果:(1)\"十二五\"期间中国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呈现显著\"弱脱钩\"状态,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2)预测到2020年末各地区建设用地规模及强度,要依据4类脱钩系数进行规模管控,根据\"优\"、\"良\"、\"中\"和\"差\"4种等级情况的区域进行强度管控;(3)基于预测结果,从发展观念转变、经济结构优化、供地模式调整等多视角提出了差别化的建设用地规模及强度管控策略。研究结论:应努力促成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低脱钩\"发展模式,各地区要因地制宜采取策略推进建设用地\"双控\"行动。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基于发展权转移和分配正义理论,探索区域之间耕地保护损益关系评估和补偿框架制定,为国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借助资本资产定价和随机森林等模型,构建土地发展权价值损失测度体系及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框架,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案例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土地发展权配置差异引发的区域损益关系清晰可度量,能有效解决因用途管制限制耕地开发建设而产生的补偿支付和增值回收问题,是开展耕地保护补偿的重要媒介;(2)分配正义思想与“保护者受偿、受益者补偿”的原则高度契合,可用于搭建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包括耕地价值评估、补偿分区划分、适度补偿标准确定等。(3)根据耕地盈亏状况,确定上海市等35个补偿区、阜阳市等31个受偿区和岳阳市等17个平衡区,补偿额度介于220.70万~451 051.04万元/a,受偿额度介于4 328.75万~231 525.91万元/a。研究结论:横向耕地保护补偿以土地发展权价值损失为媒介串联区域之间的损益与补偿关系,追求分配正义的价值导向,注重耕地有效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探究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文章采用熵值法、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在揭示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演变过程、短板弱项与影响因素基础上,探索提出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策略。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在空间上整体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人口增长缓慢和建设投资少是研究区县城所面临的普遍困境。(2)2015—2020年,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提升明显,但与城市相比,在“人口聚集”“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维度仍具有较大差距,县城短板亟待全面补齐以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3)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主要受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制约,且随着县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其限制因子出现从“保障性”要素向“提升性”要素转变的规律,县城城镇化建设需要差别化的策略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4)县城城镇化质量是以人口为基础,经济驱动、区位约束与政府调控等多重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据此,从共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给出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